第375页

熊庸没想到宝鼎沉思一番后,竟然关心起他的私事,不禁莞尔笑道,“武烈侯打算何时迎娶公主?”

“我要到加冠礼之后。”宝鼎一本正经地说道,“你都二十好几了,也不怪太后如此急切。”

熊庸兴味索然地摇摇头,“我无所谓,早一点迟一点都行。”

“那就早一点,如何?”宝鼎问道。

熊庸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有心推诿,但看到宝鼎神情严肃,话到了嘴边竟然说不出来了。自攻克大梁后,熊庸对宝鼎也是心生惧意,这种感觉不仅他有,军中一些老将同样如此。宝鼎仅仅利用大河之水便拿下了大梁,不曾浪费一兵一卒,这太神奇了。神奇的战绩代表宝鼎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位无可匹敌的强者。面对高不可攀的强者,普通人当然畏惧,而从心底涌出的无力感更是让人颓丧。

熊庸无奈点头。

“过年前,先把家里的女人娶了。”宝鼎说道,“虽然不过是个仪式,但对于女人来说,尤其是给你生了孩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熊庸心里泛起一股暖意,冲着宝鼎躬身致谢。

“年后就大婚。”宝鼎说道,“你在前,章邯在后,正月里把婚礼办了。”停了一下,他又说道,“你父亲肯定会来,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父亲能长居南阳。”

“长居南阳?”熊庸略感吃惊,一时没有理解宝鼎的意思。

“既然隐退,那就远离朝堂,留在咸阳反而会引来无数麻烦。”宝鼎说道,“年后你要进军队,章邯也要进军队。你们都随我在中原,那南阳就无须守、相分治。我会上奏咸阳,由甘罗出任南阳守相,兼领两府。还有魏起,既然他打算留下来,那当然在中原负责建设大学府。至于南郡郡守的人选,我相信太后和昌平君会有妥善安排。”

“我们都在中原,无力顾及南阳和南郡,但两郡事务繁忙,尤其农耕、工商等方面的合作将在明年全面展开,急切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坐镇宛城,以便协调两地诸府。你父亲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想尽力说服他,同时也希望你能与他握手言和,帮我把他留下来。”

宝鼎避重就轻,没有说明留下昌文君熊炽的真实原因,但熊庸估猜到宝鼎是为了自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楚系的认可。

其实熊庸只猜对了一半,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宝鼎担心秦王政在老太后过世后以雷霆手段控制地方郡县,把南阳和南郡抢去了。楚系一旦失去对自己根基之地的控制,接下来不但楚系地方官员会遭到打击,宝鼎也将陷入很大的被动。他在南阳和南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假如秦王政把这个两个郡县的控制权抢去了,蓼园的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在老太后没有辞世之前,把昌文君熊炽请到南阳,利用他的楚系力量进一步巩固南阳和南郡,然后再由他与宝鼎在中原遥相呼应,那秦王政再想下手就颇为困难了。地方上有像昌文君这样的显贵在背后操控地方局面,地方上的楚系官员肯定会抱成一团,不至于因为老太后的辞世而惊慌失措,任由咸阳摧枯拉朽乘虚而入。

熊氏虽然在为老太后辞世之后的政局做准备,但熊氏盲目自大,自视甚高,除了有限的几个人对未来局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外,很多熊氏子弟至今还没有任何危机感,甚至还有人抱怨老太后,认为她在死之前应该多拉一些熊氏子弟上位,而不是一味忍让妥协以至于让咸阳压制熊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