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页

蒙武点头认可,“武烈侯有多少军队?”

宝鼎尴尬地笑笑,“目前两手空空,尚没有一兵一卒。”

第219章 谁做统率

宝鼎的官职是护军中尉。这个武官职级别高,宝鼎以一等封君爵出任,在级别上已经超越国尉和上将军,但尴尬的是,它既没有实际统兵权,也没有战场指挥权,只有协调权。

护军中尉怎样才能实际承担起协调诸军将率的职责?首先护军中尉的爵位要高。大秦律法坚决维护爵秩等级,爵位高于一切,高爵位者有绝对优势。其次要有实力,实力决定一切,谁的实力大,谁说话就有份量。其三要德高望重,尤其在军队里,功勋越大,越受人尊敬。

宝鼎三点都具备。他的爵位是一等封君。他的背后有宗室和老秦人两股势力。他的功勋虽然不足以比肩老将军,但他以一个宗室贵公子的身份,从刑徒到刺客,从刺客到将率,从将率到出塞使者,然后在塞外诛杀匈奴人三个王,斩杀北虏万级,这是一个传奇。武人尊崇强者,像宝鼎这样的传奇强者正是武人崇拜的偶像,即使他算不上德高望重,却足以赢得大秦将士们的拥戴。

现在宝鼎正在履行护军中尉的职责,但蒙武在军中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是上将军蒙骜的儿子,他自己也做了九年的上将军,如此一个显赫人物,不是宝鼎这种突然崛起的新贵可以指挥的,即便是协调,那也要看蒙武是否愿意配合,假如蒙武不屑一顾,宝鼎对其毫无办法。

用什么办法才能赢得蒙武的配合?当然是给蒙武足够的未来利益的预期。

如果宝鼎是中原诸军的统率,他可以用手中的权力镇制将率,但他不是,他无法“命令”将率们,只能“利诱”将率们去实现自己的意图。对于蒙武这样的人,唯一能“利诱”的办法就是给他建立功勋的机会,让他洗雪战败河北的耻辱。

蒙武问,武烈侯有多少军队?这分明是明知故问。武烈侯哪来的军队?手里不过三千私兵,三千私兵能干什么?不过三千私兵到了武烈侯手上就能创造奇迹,出塞攻击匈奴就是例子。但中原不是塞外,在中原打仗,打得就是攻城拔寨,打得就是军队和钱粮,以弱胜强不是没有,不过这一仗根本不存在以弱胜强的可能。

武烈侯没有军队打什么仗?可以打,他是护军中尉,他可以拿出策略,然后说服大王和咸阳,再说服和协调诸军将率,仗就可以打了。但这时候问题来了,战场指挥权交给谁?谁来指挥这一场大战?

武烈侯肯定拿不到战场指挥权,因为大王绝不会把军队交给他,那么放眼看看中原诸军统率,能够统领诸军的理所当然就是蒙武了。如此一来,仗打赢了,主要功劳是蒙武的,打输了,蒙武可以把主要责任推给武烈侯。

护军中尉这个武官职纯粹是政治的需要,而不是战争的需要,说白了它就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替罪羊”。

蒙武明知故问,意在拿到战场指挥权。从咸阳局势来看,中原大战的战场指挥权不可能落在蒙武手上,倒不是大王不相信他,而是宝鼎这个实际主掌中原军政的护军中尉有相当大的决定权。

大秦在中原一线云集了所有势力,宗室、楚系、关东人和老秦人,形势错综复杂。当年吕不韦在函谷关外击败春申君,却任由合纵联军从容后撤,原因就在于中原一线的军队派系复杂,假如有一系在背后捅刀子,后果不堪设想。

宝鼎主动向秦王讨要护军一职,而秦王稍加考虑后就答应了,咸阳宫里的一帮近侍大臣也没有出言阻挠,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吕不韦倒台后,秦军东征的主要方向从中原转移到河北,原因也在如此。中原一线太复杂了,牵扯的利益太大了,谁也没有把握在中原战场取得决定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