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页

众人齐齐望着宝鼎,眼里都露出了吃惊之色。虽然宝鼎屡屡带给他们惊喜,但眼前这番话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嘴里说出来,还是让他们非常吃惊。公子是天才,但这个天才也太厉害了,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敬畏。天才爆发一次,正常;爆发两次,惊叹;爆发三次,无语;爆发四次,那就让人恐惧,因为他比你厉害,他吃定你了,任你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法击败他,那你必然害怕。

以王翦、麃公、公孙豹的见识,当然知道楚系外戚可以抵挡住大王的攻击,但问题是,有几个人像王翦他们一样了解咸阳中枢的秘密?既然大多数人不知道,那他们必然害怕恐惧,必然要拼死挣扎,必然会让风暴变得越来越大,以致于最终失控,即使以楚系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当年武安君的实力大不大?老秦人的实力大不大?昭襄王的权威大不大?结果如何?结果风暴失控,双方谁都没有力量力挽狂澜,最终被风暴吞噬,玉石俱焚。

如今的形势和当年一模一样,同样是关东外系蓄意挑起了风暴,他们还在推波助澜,而大王却给他们以坚决支持,任由风暴越来越大,试图就像当年一样,利用失控风暴的力量将对手全部吞噬,即使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

这才是老秦人害怕的地方,他们亲身经历过了一次,当然深知其中的厉害。大王一旦疯狂,整个世界必将随之疯狂。

“不要说废话了。”公孙豹一把抢下宝鼎手中的蒲扇,冲着他厉声喝道,“我要解决之策,我要知道你想干什么,正在干什么。”

宝鼎微微皱眉,凝神思索。

这事必须要讲出来了,若想阻止风暴扩大、失控,必须让楚系将率和老秦武人联合起来。因为这次就和当年武安君一案一样,风暴的中心是军方,受到打击的是军方将率,利益直接损害者是楚系将率和老秦武人,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力挽狂澜,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历史上没有记载这次风暴,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但从历史发展来推测的话,这场风暴并没有因为桓齮的出走而停止,军方将率还是受到了大范围的牵连。

桓齮出走后的第二年,秦军再次翻越太行山攻打赵国,结果又败了,在番吾被李牧击败。奇怪的是,无论是《秦始皇本纪》还是其它史料,都没有记载秦军这次出征的统率是谁,投入了多少兵力,战败后损失又有多大,战败后大军统率的命运又怎样,都没有记载,唯独知道的就是这次攻击策略还是南北对攻,最终南北两路都被李牧所击败。

再往后看,四年后,秦国再一次攻打赵国,这次还是南北对攻,南线统率是杨端和,北线统率是王翦和羌瘣。这一仗旷日持久,秦国最终用反间计杀死了李牧,然后摧枯拉朽,摧毁了赵国。

从现在到秦国灭赵,中间有五年时间,在这五年时间里,咸阳政局如何变化不得而知,但从两次攻赵大战的结果可以推测出来,秦王政试图利用关东外系将率控制军队的计谋失败了,因为最后灭赵一战的军方统率是王翦、羌瘣和杨端和,是老秦武人和楚系将率,根本没有看到关东外系将率领军人物蒙武的影子。

那么,上将军蒙武在哪?他为什么没有参加攻赵的最后一战?

那么,番吾一战又是谁打的?如果是王翦和杨端和打的,为什么历史要蓄意隐藏他们的名字?有必要吗?显然,番吾一战肯定不是他们打的,而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十有八九就是蒙武。

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这场大风暴秦王政赢了,他把老秦武人和楚系将率赶出了军队,让关东外系将率控制了军队,然后雄心勃勃攻打赵国,试图一战建功,结果事与愿违,失败了,不得已的情况下,再次起用老秦武人和楚系将率。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咸阳政局,秦王政既然在战场上输了,那么他在咸阳宫里肯定要做出让步,这是必然的事。

宝鼎做出了推测,那么他的选择就很简单了。他没有实力改变历史,他只能顺应历史,不过他可以利用既定的历史轨迹,给自己捞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