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到的做出飞船的太子跟前,却是诚惶诚恐,见过礼就大气都不敢出。
晁勇已经记不清两人的职司了,笑道:“你们有什么突破吗?”
王靖把手中的盒子捧起来,道:“太子要的透明玻璃已经烧制成功了,透镜也用模具做了几个,还请太子过目。”
何用接过盒子,向晁勇送来。
晁勇听得是透明玻璃,也是大喜,从何用手中接过盒子,便马上打开来。盒子里都用绸子垫着,中间则是几片透明玻璃和凸透镜、凹透镜,还有一面镀银镜子。
窑务是负责烧制砖、瓦、陶瓷等东西,琉璃也是其中一种,晁勇当初对琉璃就十分感兴趣,仔细询问了一阵,才知道北宋已经可以烧制出透明的玻璃来,透明程度不逊于从大食运来的番琉璃,但是宋朝烧制的玻璃不耐高温,倒进去热酒都会爆裂。因此市面上畅销的还是来自大食的玻璃器皿。
不过世人对完全透明的器皿却也不大喜欢,他们更喜欢带一些色彩,比如蓝色、绿色、棕色。
赵佶便嫌透明的玻璃瓶没有什么艺术美感,要工匠往里面镀上金粉。要在易碎的玻璃瓶里镀金,这道圣旨当即把宫中的工匠难住了,后来还是宫外一个匠人用水银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赵佶也用了一些透明玻璃,那就是在皇宫门窗上采用了一些五色琉璃。
(这一点在王安中著的《初寮集》中有记载,宋代僧人释宝昙有一首《题磐庵作玻璃窗》则证明玻璃窗户已经不是皇宫中独有之物,不过窃以为玻璃应该还是只有一些显贵才能用的起)
总体来说,艺术大家赵佶并不太喜欢透明玻璃,只是用它来代替窗纸。
皇帝不喜欢透明的玻璃,自然也就限制了透明玻璃的发展。
晁勇则对那些有颜色的琉璃没有什么兴趣,而且他想做的几样东西都只有透明玻璃效果最好,因此便又让那些工匠开始烧制透明玻璃。
将作监几千匠人大多数时候可以说都是为了皇帝一人的享乐,他们领的是朝廷钱粮,也不用自负盈亏。晁勇发话,将作监的人自然就都按照晁勇的意思去干活。
因为晁勇要的是量产,而不是偶然烧制一块透明玻璃出来,要摸索稳定的烧制程序,所以才废了几个月功夫。
如果只是要少量玻璃的话,晁勇也不用让窑务费工废料了,直接从市面上买一些大食玻璃就可以了。
晁勇首先拿起一块巴掌大的透明平板玻璃来,果然是无色透明,而且中间也没有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