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队人汇合以后,才往东京而来。
迎接太子凯旋的规模是空前的,晁勇率一万兵马,押解着李仁爱和耶律南仙、西夏王族几十人班师京都,还有几十辆装载了西夏历代搜刮的奇珍异宝的车子,班师的队伍并不长。但是迎接的队伍却是无边无际。
大梁皇帝有令,京城中除了左右相、参知政事,剩余官员全部出城十里迎接。
其实不用皇帝下旨,东京城中哪个官员不想着去讨好风头正劲的太子,虽然上千的官员一起出迎,太子未必能看到他们。即使看到了,也未必能记住他们,但是如果他们不去的话,保不准什么时候便被其他人不小心在太子跟前说漏了,或者太子宰相肚里能撑船,不会记仇,但是朝中尽是太子心腹,这些人却未必会放过对太子不敬的人。
光是官员便排了将近一里,可见东京官员的多。这还是大梁把宋朝许多官员全部精简了,但是东京职能部门原本就多,又管着全国事务,城中官员之多远远不是寻常城市能比的。
后面则是来欢迎的城中耆老,以往官员也会找一些城中的乡绅,再找一些城中年过花甲的老人来做样子,但是人数并不会很多。如果太多了,御史会弹劾,城中的百姓也会有怨言。
因为整体寿命不高,所以年过花甲以后的老人在历朝历代都是宝,许多皇帝都曾经把老人请到皇宫中,开个长寿宴什么的,以显示他们的文治。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只有盛世才会出现那许多老人。只要你活到六十岁,朝廷便会有一些奖励给你。即使你是破落户,也不用再愁吃穿。而且很多时候,都会被地方官员请去代表城中百姓迎接上司。如果你穿的破旧了,地方官员也会替你换上一些簇新但又不豪奢的衣服。
但是这一次,城中的百姓却是从十里外直接排到了城中。而且东京官员并没有组织他们,都是百姓自发出城来,想提前一步看到太子的英姿。
西夏建国数十年,便危害了陕西数十年,宋朝虽然对西夏也取得不少胜利,好几次看着便要灭亡西夏,但每一次都会功败垂成,虽然有时候是因为辽国施压,但是多数时候还是宋朝自己的兵马出问题,或者宋朝朝廷出了问题。所以只能让西夏一次又一次的劫掠陕西百姓,中原百姓虽然没有受到西夏兵马的欺压,但是他们却要为之付出岁币。不论多少,岁币都是中原百姓的耻辱。
曾几何时,天下人都期盼着灭掉西夏,但是这个愿望,却让他们等了一代又一代。宋朝的皇帝也为之努力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一代一代的皇帝去世,西夏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即使如此,宋朝皇帝也不愿完全信任边军大将,让边军大将尽情施展。那样或许会灭掉西夏,但也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重演黄袍加身,武将篡位的历史,这也是宋朝历代皇帝最防备的事情。
大梁灭了宋朝,西夏出兵犯边,众人原本以为西夏或许会趁机侵吞了陕西,甚至进犯京西,骚扰京师。和唐朝时的吐蕃一样,动辄发兵入侵。
但是谁也没想到晁勇带兵增援西夏后,便以少胜多,先破西夏晋王察哥大军,后又破了西夏国主李乾顺的大军,还生擒了李乾顺,然后当众斩杀,悬首示威,尽显大梁霸气。
其实晁勇带兵打察哥、李乾顺,双方兵力几乎等同,察哥和李乾顺的兵马都已在镇戎军、德顺军损耗近半,所剩兵马不过十万,而晁勇带的兵马也有九万。如果察哥和李乾顺合兵一处,还可以说晁勇是以少胜多,但二人是被晁勇各个击破,可以说只是两场兵力相当的战斗。
但是察哥和李乾顺领兵出征的时候,却是宣称的每路兵马二十万,在多数人想来,西军既然求援,那就是被西夏兵马压着打,西夏的兵马基本保存了完整,也就是说太子打败了四十万兵马。
大梁并没说太子打败四十万兵马,但也没说打败多少兵马,只是说打败了察哥和李乾顺两路兵马。一则因为无法估量察哥和李乾顺剩余的兵马,二则也未必没有继续把太子捧上神坛的意思。
不过朝廷也并没少了西军的赏赐,因此不少人还是从朝廷的赏赐中推算出种师中、刘仲武率兵杀伤的西夏兵马,然后又知道太子打败了多少西夏兵马。但是无可置疑的是晁勇打败的是西夏精锐,而不是做炮灰的撞令郎。
刘仲武杀伤的察哥十万兵马,绝对无法和太子击溃的十万西夏兵马相提并论。因此无论真正知情还是不知情的人对太子打败察哥和李乾顺两路大军的战绩都是十分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