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虽然不是同盟,但也不是敌人。在宋金缔结和约以后,宋辽的边境贸易仍旧在展开,互市也未受影响。尤其是萧朵鲁不上任以后,更扩大了规模。
至于大宋,就显得有些另类了。皇帝懈怠朝政,军国大事,由两大宰相裁决。而这两位宰相的职权完全重叠,纷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哪怕折家和徐家原来关系还不错,可一旦同朝为相,就好比二女同嫁一夫,没有不争风吃醋的。
徐良因为声望高,根基深,往往处于上风,可折彦质也不是易与之辈,短短时间就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小集团,而且日渐强大。
徐良在太上皇赵桓寿诞之后,提出了一个构想。简单地说,就是还都东京,经营中原,时机成熟,挥师北伐。当然,这是一个主战的策略。
折彦质也是主战派代表人物之一,可他却反对徐良的提议。首先,还都东京,就违背了宋金和议,这样不好;其二,中原饱受中乱之祸,百业凋敝,户口减少,经营起来很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得慢慢来。
同时,他也提出一个方案,叫以静制动。我们只管积蓄力量,整顿军备,静观时局变化。敌不动,我不动,等着看看有没有二虎相争,我们去收渔翁之利。
很明显的,皇帝更愿意接受折彦质的方案。经此一挫,徐良非常冒火,双方的矛盾也是与日俱增。不久,折彦质旧事重提,想请朝廷准许折家军返乡,回河东去。徐良坚决反对,说河东现在是徐卫代管,已经改编了义军为朝廷正规军,不缺武装力量。再说了,他日北伐,还需要折家军作为主力进攻河北,怎么能走?
这么一搞,折家这事也黄了。
随后,折彦质又提出,中原光复,河南空虚。应该移荆湖宣抚司部队和江西宣抚司部队去驻防,拟调韩世忠岳飞驻西京洛阳,折家军驻东京,再加上山东的刘光国,就等于把战线全面地往前推。
这应该说是很正常,也很正确的调动。可徐良又反对了,你不是说还都东京不好么?那你折家军这样的虎狼之师进驻,不更刺激女真人?拉倒吧。还是让韩世忠岳飞进驻东京,你们折家军去洛阳吧。
折彦质哪肯,折家军要是到洛阳去,就是让西军和神武后军夹在中间,那能有什么作为?那就只能帮人吆喝。
两位宰相这么你捅我一下,我扇你一掌,搞来搞去,数月间,除了日常事务以外,竟一件大事都无法取得共识。
这一日是十月初七,两位宰相又斗将起来,从朝堂上斗进中书里,一直斗到散值为乃止。中书官员们大多也跟着选边站,搞得泾渭分明。散值以后,参知政事秦桧闷闷不乐出了行宫,坐上轿子往家里去。
他之所以高兴不起来,是因为最近有传言。说中书里三位副相,都跟徐良亲近。麟王折相也打算举荐一人出任参知政事。这参知政事是有定额的,若非情况特殊,一般就是三个人。现在麟王要推荐一个出来,岂不是要罢免一个?那会是谁?朱倬?李若朴?还是自己?
要说这朝中党争,最郁闷的是谁?绝不是徐良或者折仲古,而是秦桧!为什么?因为这分徐良的权,是他想出来的,也是他提给皇帝的。可没想到最后为他人作嫁人,白白便宜了折彦质,到头来弄得他自己参知政事的位置都有可能保不住。
就这么胡思乱想着,也不知走在哪儿,只听到外头人声嘈杂而已。忽然之间,一个声音传来:“是秦参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