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页

宋阀[校对版] 宋默然 2354 字 2023-03-15

徐原站起身来,俯首拜道:“盼宣相早作决断。”语毕,倒退着到门口,方才转身而去。

留下李纲一人独坐堂上,越显孤寂。若退守秦陇,放弃关中,天下必然震动,朝中言官不会放过自己,至少也是夺官去职,安置某处。如果坚持于关中决战,败了自然也是丢官,但至少还有一线希望。

为自己考虑,当然要集结西军主力与金军血战到底,或许能侥幸得胜。只是万一落败,就不只是丢官,连带着陕西六路也尽入女真之手。两相比较,敦轻敦重?

耀州,富平。

徐原走后,徐卫统率四万陕华泾原军,并数万义军驻扎在此。营救延安以失败告终,鄜延沦陷,军中士气不免低落,徐卫命各级统兵官安抚士卒,不在话下。在大军进驻耀州之初,他已经派人东进华州,密令留守的张庆等官员作好准备向西转移。

延安的沦陷,确实大出徐卫意料,张深一投降,与鄜延接壤的陕华路跟着遭殃,随时处在金军打击范围之内。不过这一点,徐卫倒不担心,有东京三叔的背景,他无论如何也会有落脚的地方。

他现在忧虑的,反倒是李宣抚。徐大去长安已经两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去商议售后的战略走向。不管李宣抚怎么决定,只要不在关中跟金军会战就好。这一次金军精锐齐出,粘罕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伤的架势,如果在关中跟女真人血战,当真没有几分胜算。

首先曲端绝不会出兵,其次,就连他的大哥徐原恐怕也不会遵从宣抚司的命令。这么一算,就剩下他和种师中两支部队。地势已经不利于我了,更何况兵力也相差这么大?哪怕就是他突然施展什么鬼神莫测之计,把粘罕十几万大军全灭了,也不能改变一个现实。

这些年,他时常冲锋陷阵,也算赢得了一个帅位,拉起了几万人的部队。但如果李纲决定在关中决战,一切就变得不可预知了。会不会如同历史上的“富平之战”一样,谁也说不清楚。

延安沦陷以后,徐卫常常在想一个问题。从穿越到大宋,正逢金国南侵之前,受家族背景的限制,他选择了“武人”这一条路。最初,没兵没钱没粮,依靠朝廷来出位,这是必须的。现在,手底下马步军五万余,官也做到了四品,预备节度使。无论声望,实力,都到达一定高度了。

但到了这个时期,曾经对他非常有利的因素,“朝廷背景”,也开始制约他了。打个比方,如果他只是一名纯粹的西军将领,那么宣抚司的命令,想听就听,不想听就阳奉阴违。可有了“东京背景”,他就不能这么干。他是朝廷派来的,他的靠山就是李纲,所以他必须严格招待李纲的命令。哪怕这一次李宣抚决定在关中会战,他也没得选择,就算明知是条死路也不能违抗。

这一点让徐九觉得很不好,尤其是张深投降之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同样是西军,同样拿朝廷的粮饷俸禄,曲端等辈可以不把李纲当回事,张深之流甚至连所谓的民族大义也不顾了,直接投降叛国。凭什么我就要一步一脚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

我穿越到大宋来,是为了给赵家当忠臣么?历史上,岳飞岳武穆,就是忠直之臣,战绩显赫,名动天下,可除了在后世的历史教科书上留下“民族英雄”四个字外,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直捣黄龙,迎还二圣”,永远也没有实现。好像后来的教科书,还不称他为“民族英雄”,只是个“抗金英雄”。

当然,如果赵官家有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本事和胸襟,西军这些将领个顶个都跟卫霍,李靖一样,那我也情愿和大家一道同心抗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我也认了。可问题是,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有鉴于此,徐卫这些天以来一直在思考,他的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