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仲这回出来,铁了心要立功扬威,哪能让他这么轻易就走了?也不知会徐家兄弟一声,独自命杨再兴率精骑三百狂追,自己领数千兵在后,一路掩杀。向忠见追兵人少,下令还击,可他的兵力十倍于姚希晏,竟不敌!尤其是杨再兴所部,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杀得三万大军始终稳不起阵脚。向忠惊怒交加,又担心徐家兄弟引兵来援,只得逃遁。姚平仲仍不放过他,一直追出平阳府境,方才罢手。杀敌数千,缴获兵器粮草无算。当李植亲率大军赶来时,徐胜徐卫业已挥师北上增援。看得出来,小西山一战给李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实在不愿与虎捷乡军正面作战,还军入威胜,坚守不出。
河东河北两线接连取胜,导致大宋朝野庆贺。虽然此次作战时间短,规模小,只能算是局部小争,但前线将士痛击高李二逆,挫敌凶焰,大大鼓舞民心士气。
赵桓在接报的当天,欣喜地表示要“加餐一食”,又命有司叙功后,亲笔草诏,进徐彰为少保,武宁、安化、平洮三镇节度使,官居一品,可谓荣耀备至。又给差遣“京东、河北制置使”,凡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大名府路所有兵马,并听节制。闻听徐彰在山东不辞劳苦,以致身体抱恙后,赵桓还专门派出御医到前线替其诊治。
而对于自己一手提拔的姚平仲,官家也不吝惜赏赐。亲自指示有司,擢升平仲为陕华路经略安抚副使、兵马副都总管,仍保留原职陕州兵马都总管。
而对于徐卫,赵桓不止一次跟枢密使徐绍提起。说你这侄儿功大,朕心里是有数的,他纵然年轻一点,可也经历了这么几年磨练,朝廷又正是用人之际,现在作个知军,委实有些不恰当,可酌情提升。这一回徐绍这当叔父却不再阻拦,本来他的想法和李纲当初一样,寻思着等过一段时日,把徐卫提作华州知州,再兼个本路经略副使。可现在,曲端作为大帅,兼任了华州知州,而姚平仲也因为战功升任陕华路经略副使,倒把徐卫的晋升空间给挤占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一招臭棋
既然“差遣”难以变动,那就得在“阶官”上作作文章。徐绍斟酌之后,建议给徐卫加个“侍卫马军都虞侯”的头衔,以三衙长官的身份出镇地方,更具威仪,可以弥补他年纪和资历上的不足。可赵桓认为还不够,御笔亲批,加了一个“大安军承宣使”。这个加官可着实把徐绍骇了一跳。
前文提过多次,承宣使从前叫“节度观察留后”,大概十年前的政和年间改称为“承宣使”,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这个官衔,实际上就是“预备节度使”。在宋代,节度使虽然已经成为虚衔,但武臣被授以“节度使”头衔,称为“建节”,是一种非常荣耀的头衔。就好比后世,军官从大校晋升为少将,虽然只提了一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跨过这个门槛。
那徐绍为什么惊骇呢?他并非觉得自己的侄子不配作预备节度使,而是以老九目前的处境来讲,这个加官可能不太合适。加了“侍卫马军都虞侯”,又加“大安军承宣使”,这两个加官可能会让陕华路大帅感受到压力。但皇帝御笔亲批,绝难收回,徐绍也只得以枢密使身份,行文陕西宣抚使司执行。
南边封赏不断,喜气洋洋,北边却是阴云密布,闷雷声声。高李两军前线的挫败,让女真人大为头疼。尤其是高世由,七万人出去让人啃西瓜一样啃得差点连皮都不剩。这副德性,怎么能肩负起作为大金国屏障的重任?就算不提这一桩,你连消耗南朝军力国力的作用都不起,我要你来有何用?南朝一路之兵就能连败高李,那要是陕西六路精锐尽出还得了?不得收复了两河去?打到燕云十六州来?看来,高世由李植还是不成气候,如果要废了他们便罢,一旦要继续用,就得更加卖力地扶持。
此时,金国内部就有人提出,谋求占领两河的合法性,断绝两河之民的回归之念,现在看来已经不现实了。除此之外,那就只能另起藩国,在两河再立一个忠于女真的朝廷起来。此事其实早已成为金国国内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所在。
在金国权力核心中,以二太子斡离不为代表的“缓进派”,主张徐徐缓图,蚕食南朝。即使攻灭大宋,也可继续立赵氏为帝,只是受金国控制罢了。而以国相粘罕为代表的“激进派”,则主张一举鲸吞,灭亡大宋。然后让异姓建立政权,去节制南人,如此一来则南朝“国势易动”,“再图混一”。
但第二次南征失利之后,斡离不东路军几乎全军覆没,他回国之后处境被动。因此粘罕一帮人得以利用高世由李植等南朝投降人物,接管河北河东。在此之前,斡离不一派一直隐忍不发。直到有人提出要在两河“更立异姓”,他们才赶紧出来救火。
为什么要说是救火?那就得提到二太子的谋主“韩昉”。此人是辽国状元,燕地汉儿,对南朝态势很是熟悉。在女真人决定对大宋动手之前,他就跟斡离不提过。赵宋立国以来,善待士人,广开言路,因此很得读书人的心。而读书人一张嘴,就是舆论的导向,足以煽动民心。如果大金国要取南朝,切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斡离不深以为然,一直坚持这种策略。现在有人要在赵宋未灭之前,又立新君,他岂能不急?因此,他面见金帝吴乞买,也就是他的亲四叔。指出,如果更立异姓为帝统治两河,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