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南北两大军政集团在对日立场上越来越大的分歧,不堪继续被萧益民集团逐渐架空的段祺瑞集团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先是不顾谈判小组的一再告诫和请求,竟然懦弱无耻地屈服于日本谈判小组的压力,强行命令谈判组长王正廷在“中日山东协定”上签字,王正廷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段祺瑞竟然命令其心腹大将、谈判小组副组长王揖唐在协定上签字。
紧接着,为获得日本的军事和巨额贷款支持,在日本公使林权助“全力协助段祺瑞说服奉系统帅张作霖停战撤兵”的谎言驱使下,段祺瑞及其集团在没有征得中央军政部长萧益民同意的情况下,率先撤下正在与张作霖奉军对峙的两个师,并将这两个由南京行营援助所有武器装备的主力师调往河南“剿匪平叛”。
面对段祺瑞集团一个接一个的反常举动,萧益民和他麾下军政大员们来不及惊愕和深究,立即开始对北方局势展开全面的分析评估,没等萧益民集团理出个头绪,段祺瑞的又一份密电悄然到来:
段祺瑞先是抱怨紧张的财政状况,接着扔给萧益民两个选择,要么撤走榆林至九原一线的邓锡侯部,要么派遣邓锡侯的两个师北上库伦接过蒙古防务,徐树铮所部将于明年春节撤回直隶,以弥补平津地区空虚的防务。
中国南北两大集团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但是萧益民没有想到这一分裂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突然,尽管在此之前萧益民及其集团已经有所计划并做了准备,但是仍然无法追赶这突如其来的巨变。
“目前首当其冲的是山东问题,值此关键时期,我们任何的反击或者异动,都有可能成为日本军队继续赖在山东的借口,因此,越是危急关头,咱们越不能乱!”
杨度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心中满是愤怒和不甘的萧益民痛苦不已,最后艰难地挤出一句话:“今年的冬天将会很漫长……”
第307章 蓄势
中日之间的艰难谈判仍在继续,为了确保山东顺利收复,萧益民对段祺瑞发布的各项命令和提出的各种要求,依然尽量予以满足,在大政方针的分歧上也保持着难得的克制。
进入十一月,段祺瑞再次致电萧益民,告知徐树铮欲在明年春季撤离库伦,南下移防平津,并要求南京行营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尽快将俄国驻南京领事馆进行必要的修缮和恢复,移交给即将赴宁展开工作的俄国外交官员。
萧益民和他的智囊们经过反复分析,终于透过重重表象,看到了隐藏在段祺瑞系列决定背后的日本人的影子。
尽管萧益民对段祺瑞的民族立场和风骨颇为放心,但杨度以及诸位将领毫不信任段祺瑞集团众多的亲日派将领和官员,一致认为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能放弃好不容易平定下来的蒙古大片土地,否则不但前功尽弃,还会助涨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进而肢解中国的野心。
从善如流的萧益民根据重新调整的整体行动方案,电令成都总部司令包季卿立即行动起来,以驻扎成都地区的工程兵第一兵团和总部军需后勤运输部队为主力,全力以赴向榆林军事基地和陕北各兵站运送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确保榆林集团军两个步兵师、两个骑兵旅顺利完成明年二月北上接防库伦地区的重任。
同时,萧益民以总司令的名义,电令榆林集团军司令邓锡侯等将领:第一、立即发动麾下五万将士和新招募的甘陕新兵师,克服严寒,不畏困难,大力展开冬季训练;第二、榆林集团军司令部应尽可能多地收集战马,组建两个骑兵旅并展开训练;第三、建议榆林集团军军需后勤部队,留下所有从四川、汉中运送补给物资前往榆林基地各兵站的胶轮载重马车,组建两个直属集团军司令部的辎重营;第四、命令榆林军事基地和各兵站,尽快将数月来用食盐、茶叶、日用工业品和换装淘汰武器从蒙古各部落换来的八千匹驮马、一万五千头耕牛,交由军需后勤运输部队带回四川大后方。
命令下达,一切都在悄然无声地进行,萧益民这才不慌不忙地给段祺瑞复电,表示经过南京行营军事委员会的反复讨论,决定于明年四月之前,派遣邓锡侯集团军驻扎九原地区的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团,北上库伦接过徐树铮部的防务。
段祺瑞接到萧益民的回电终于松了口气,尽管萧益民绵里藏针的回应,对直系控制察哈尔和热河地区是个潜在的威胁,但绝对是保住好不容易收复的蒙古地区大片国土的唯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