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页

脚步声起,刚好郭嘉钻进帐中,他回头看了看走出去的甘恬,坏笑道:“公子学起高祖来了,当真艳福不浅,只是莫要声张,引起下面的非议就不好了。”

袁尚也只笑笑,有些事心中明白就行不需说出来,“你不歇息去,来我这干嘛?”

“袁公遣人送来酒食犒劳大军,请您去主持。”

“派谁送来了,逢纪还是许攸?”袁尚问道。

“陈琳,陈孔璋!”

“建安七子?”袁尚来了兴趣,“快去迎接他吧!”

袁尚带着郭嘉还有典韦等护卫来到营地前,而陈琳也正指挥着兵卒民夫将物资卸下车。

袁尚看去,陈琳年约四十,一缕长须一身长袍,当真有几分潇洒的文人风范,“陈孔璋先生?”

陈琳拱手笑了笑:“三公子,当年咱们在洛阳见过,那时你还小吧,可能不记得啰。”

袁尚让兵卒协助将陈琳送来的酒肉分发下去,并将陈琳迎进大帐,“孔璋先生,您是什么时候应征为父亲幕僚的?”

“一言难尽啊。”陈琳直叹气,“当时我也在大将军府上为客,洛阳大乱那会跟着一伙商旅逃难,这两年来辗转河东、并州、冀州,直到去岁末来到邺城。我与袁公有旧,他听闻我来道冀州就征辟我为军中主薄文书。”

袁尚不论是前生今世,都拜读过他的诗文。他对陈琳的文采还是钦佩的,“记得当年先生在洛阳讲学时,我也去旁听。只可惜现今我军务在身,不能跟先生求教学问呐。”

“公子太过谦逊了。”陈琳抚须微笑,“公子才名不逊于在下,我们两人只能说切磋,说求教就折杀在下了。”

袁尚从旁边取来一方砚台,“齐鲁是文昌鼎盛的礼仪之地,有机会先生不妨来畅游一番,这是青州产的鲁砚,据说当年孔圣人也极为推崇。我跟先生是为文友,以此相送岂不斯文?”

“果然是古朴雅致的砚台。”陈琳接过,“多谢公子雅赠了。”

袁尚笑着让兵卒端上酒食,并叫上郭嘉、孙乾作陪。他投其所好,借机跟陈琳聊起歌赋诗文。这一场长谈下来,通过不断示好,将自己与陈琳的距离拉近不少。

看着有几分醉意的陈琳,袁尚给郭嘉递了个眼色。郭嘉会意,看似无意地问道:“陈先生,在下听说有不少人对我们三公子心怀不满,进而对袁公搬弄是非,您执掌文书,不知可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