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依靠韩国的粮食供应,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但此后的时光,对他来说认识艰难不堪。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缺乏。
当时,中原的汉民都被当作食物,被羯胡吃光。中原剩下不多的精壮,又在那道士的哄骗下,被冉闵的轻敌葬送。随后,魏国没有人了。
田地无人耕作,四周胡人仇杀不断,冉闵所有的士兵集结起来不足万人,而属下的文人暗恨他不听从自己,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地方官员则时顺时叛,拥兵自重。冉闵能指挥动得只有邺城,邺城能指挥动的只有皇宫。
在这种情况下,为救援邺城而显露出暴富的三山,就是他唯一的、不得不争取的对象,可他的知识有限,知道的拉拢手段只有封赏,于是他不断加码,官越封越大,只要汉国称臣纳贡,一切都好。
按正常的历史,燕国第二年就该大军南下,摧枯拉朽般扫荡冉魏势力,而冉魏虽限于知识,治国无术,心却仁慈无比。见到邺城20万妇女无衣无食,他把最后的军粮全分配给妇女,自己率领最后的支持者,放弃坚城,向慕容鲜卑发动了绝望的自杀式攻击,最后战败被俘,被虐杀。
可现在历史改变了,汉国的救援行动,将冉闵沉重的包袱全部接纳,并为此支付了大量的粮草,足够邺城百姓熬过寒冷的冬天。没有包袱的冉闵,虽然地仍荒,兵犹缺,人无术,但却依靠充足的粮草,四处攻击,站稳了脚跟。
本来,按计划慕容鲜卑应该在第二年发动大规模南侵,但随后汉国的异常举动却打乱了慕容鲜卑的布置。第二年春,没等慕容鲜卑作战前动员,汉国却首先大规模武装动员。
当时,春耕刚过,汉国一举动员了20万民众,几乎汉国所有的强壮劳力都被汉国兵部官员征召入伍。他们发放兵器,进行操练,这一行为让整个辽东为之震动。
此前,汉国曾以数千兵力硬抗燕国,现在他们动员了20万兵力,这还了得。震惊之余,汉国周围势力纷纷遣使慰问,车马往来络绎不绝。原先吞吞吐吐的高句丽也爽快地交付了高卉的嫁妆,将鸭绿江口南岸长长一窄溜地域割让给汉国,从此,也算与与辽东大陆完全不接壤了。
燕国对此也颇感震惊,他们把先期集结起来的军队全调往汉燕边境,并遣使谴责高翼这一挑衅举动。没想到,使节根本没见到高翼,接见的三山官员则毫不在意地回答:这是三山的统计手法,目的是统计人口,重新规划县治。并大方地同意燕国官员全程监督。
此后,汉国倒是遵循了这一说法,一个月后,首批结束训练的三山百姓被三山政府迁往指定县村,接受新政府管理;再一个月后,又一批三山百姓结束了训练,他们虽没有解散,但已分配了新居驻地,并在官府的统一指挥下,开始辽东大筑路工程。
此时已至春末,刚好到了原定的南侵开始日,当燕国君臣开始调动军队时,监督汉国的官员突然发来警讯:原来,第一第二批结束训练的三山百姓都是老弱,而且他们训练完毕后,汉国官府没有收缴那些发给他们的兵器。与此同时,还有五万人仍在接受训练,他们都是辽东最精壮的百姓,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这支武装的战斗力越来越可怕。
最重要的是,前两批人手,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汉国为统计人口,让百姓知道新规矩,而进行的法律常识宣讲。而现在那批人手,一开始就采用军队的训练模式,为此,汉国官员对他们的存在,还采取了种种隐藏措施。燕国官员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发现这一秘密的。但他们随后的监察要求,遭到汉国官员断然拒绝,为此,汉王还难得地露了一次面,安抚燕国官员。
有问题,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燕国君臣正猜疑着,汉国突然中断了原定支付的粮草,随后,和龙城外频频出现汉国的侦查游骑,紧接着,一直全副武装的军队突然越境,出现在辽西郡,短暂占领阳乐城,但不等燕国作出反应,这支军队又挟裹阳乐城所有百姓神秘消失。
燕国大怒,把预备南侵的军队全线调往汉国边境,本来,燕国打算打一仗出口恶气,但没想到,真到大军压境时燕国这才发现,铁弗高那混蛋建设的防御姿态实在令人无从下嘴——燕国大军全被他堵在群山之中,山口就是他的重兵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