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

随后的日子里,道麟对高翼颇为支持,他调用了军营数十艘巡江小船,帮助高翼牵引那些木材。除了那100名造船匠外,道麟把军营里的木匠挑精干的留下,那些老弱病残的则尽数配给高翼。而后,高翼的木匠总数达到了340人。

范十一目前已经成了匠师的领头人,这时他已经知道自己将同200名工匠归属高翼。站在高翼身边,他点头哈腰:“我看大人收集如此多的木料,不知大人想造什么船?三个月的时间里,想把这些木料一一全部用上,大人的时间恐怕不够。”

造什么船?高翼尚在迟疑未定。据记载,东吴为了远征日本,用三年的时间造出了三千艘远航大船,其中包括孙权的两艘巨型座舟。东吴当时有四大船坞,平均起来,每个船坞三年之内总共造出了七百多艘船。也就是说,每个船坞一周之内平均造出五艘船。

高翼不清楚孙权在每个船坞里动用了多少人手,然而他知道,孙权当时整个领地的人口数不过一百多万,除去二十万大军以及为大军服务的后勤人员,还要留下必要的农夫耕作田地,各级官员及豪门的奴仆,等等,孙权可动用的人手并不多,再从里面挑选熟练的造船匠,每座船坞最多能有3000人,这已经很骇人听闻了。

这3000人里还应加上为造船匠工作的伐木工人、做饭工人等等,至于运送木材的人则需另外计算。

高翼有江水之便,又不在别家的地头上,没有环保的顾虑,所以他对伐尽沿江森林丝毫没有内疚感。这样,他也不会为木材运输而犯愁。如此一计算,他拥有的造船人手,相当于孙权单个船坞人手的三分之一。

但高翼自信他拥有的造船机械要强过孙权许多倍,他比这时代的工匠多了解许多机械知识,凭借这许多节省体力、提高工效的机械,高翼完全可以把效率提高到原来的数十倍、数百倍,当初他把造船匠拉到这个小岛上封闭起来,就是为了充分使用一些跨时代的机械,而工匠归属权的确定,更是他让不虑技术外传。

经过这样一番计算,高翼确定:现在的他具备了与孙权船坞等同的生产能力,如果史籍中纪录的数据准确的话——当然,它基本上没有准确过——他也能在三个月的时间造出大船来,至少能造出一艘大船。

在现在的生产力之下,造什么样的大船好呢?

高翼记忆中的船舶造型,几乎都是大航海时代前后的那些帆船形状,由于他曾经亲手制作过一条小帆船参加比赛,因此他对各类帆船的设计多有涉猎,并且印象深刻。

在这个时代,长江、黄河中航行的船大多是两百石船。换算成高翼所熟知的计量单位,200石大船,载重量应该在一吨半左右。而史籍记载,孙权的座舟为五桅船,分上下五层,可以搭载三千名士兵。虽然古代的人较为瘦弱矮小,但一名士兵加上铠甲武器,怎么也有50公斤重量,3000名士兵,平均有150吨重量,这种载重量已接近福船(不过,仔细一琢磨,这承载3000人的数据极为可疑——由于舱位限制,现代的航空母舰也不过承载3000人,无论如何。孙权造不出木头航空母舰来)。

也许,在孙权死去100年后,中国完全有技术能力造出福船来。

谁知道呢?

五胡的入侵令中华文明在300余年间,形成一个文化断层,后世的人对这个历史时代了解不多。也许,中国人在此时代已完全具备了建造福船的生产力——毕竟,现在有一部分晋人已经远航到了琉球群岛。

造什么船?高翼自问?

第17章 勉为其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