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来到大堂外,向围观的百姓扬声道:“此案已经弄清楚,凶手即将伏法,朝廷重臣的声誉还请大家不要轻易诋毁。此事再有传言,本官必定严惩!”
御史台的众差役和前来围观的百姓,都很少看到这样几乎没有动刑,就迫使罪犯招供的审讯,尤其是这样的大案,更是难得一见。这时听李成这样说,都同时喝起采来。
而李成因为这件事没有把蔡绦间出来,心里却是十分复杂,他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是不是能松下这口气。揪出蔡绦就势必直接面对和蔡京的冲突,眼下自己的实力和徽宗对蔡京的态度都不可能让自己能和蔡京抗衡。若是接受眼前的结果,眼看着这么好的机会,竟然让蔡绦安然无恙,又实在难以甘心。
可是证据是最公正的,它不会说谎,按照自己的良知,的确应该接受这个复杂的结果。不然的话,至少是对不起那冤死的死者。深感生命的可贵,李成不希望逝去的生命要和这些纷杂的权势争斗联系在一起。
第三十章 李安回京
宣和六年的冬天,来的格外早,刚过了中秋,一场接一场的秋雨便缠绵不断,到了九月,竟下起了冻雨,天气寒冷异常,而童贯的捷报却接连不断地送进皇宫,让徽宗龙颜大悦。百官们悬在心里的石头似乎微微地放了下来,李成的心情却因为宣和七年的逼近而更加沉重。
由于蔡绦一案处置恰当,徽宗特旨赏赐了李成一座田庄,加上京师各处和南方新买的挤出田庄,李成名下的资产,光是现钱就接近三十万两白银。在这个白银还十分稀少的时代,这些银子几乎是天文数字了。若是再加上各处田庄地产,再加上十几万贯的铜钱,即便李成并没有费尽苦心地经营,实际的财产,已经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了。
家里的富裕,却并没有让李成对钱财有多少重视。由于这时代的社会风气,他虽然并不觉得经商有什么不好,但是也不可能把这些看得太重。
这天,带着素娥和玉娘,来到城东的田庄秋游,望着书房外淅淅沥沥的秋雨,李成无奈地苦笑起来。旁边苏俄却端着一杯热茶,低声笑道:“田庄上,虽然简单,可是的确令人心神为之一松啊。尤其是宝儿,如今会走了,到处追鸡撵鸭的,快乐的叫人好笑。”
李成听她说起宝儿,不觉笑道:“宝儿三岁了吧?正是玩的时候,你也不要太多管教,大些了再说,让他多玩玩吧。”
素娥无奈地摇头道:“官人这样宠他,怕是要宠坏了!”
李成笑道:“小孩子,正是玩耍的年纪,待大些了就要入学,那时便不能像现在这样纵情地玩耍了。”
素娥娇嗔地瞪了一眼李成,笑道:“我看锦娘前几日懒洋洋的,若是回去她还是这样,到该叫御医来瞧瞧了。”
秀娘每晚都会将精心熬制的补汤送到书房,李成和她之间一直都十分亲密,只是对于锦娘,李成由于不常前去,便觉不如其她三人那般亲近。
这时闻言,便有些不大放在心上,笑道:“这些事还得你来操心,我这官人,是不是很不称职啊?”
素娥无奈地摇头道:“锦娘这丫头,自从和官人圆房之后,沉静了不少,妾身看着倒是比从前强了许多,官人也该好好陪她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