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的拷打和由此产生的畏惧,完全同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实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的行为都是逆悖道德的;
父亲的罪名和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人人都应养育自己的后代,任何人若认为自己可以遗弃孩子,都将受到法律惩罚。家长或监护人如果遗弃自己的孩子于死地,则当孩子被他人处于同情救助后,原家长或保护人无权再得到孩子。因为任何人都无理由声称一个被他们弃置于死地的孩子还依然属于他。
嗯,暂时就这么多吧,世人理解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提出一种思路,让世人考虑这种思想是否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
根矩,竖立铜表法之后,别管世人怎么议论,也不要强求按照这个律法实施,我们所做的只是要告诉世人,在青、冀、幽、并四州存在这样一种法律,好坏由公众评价,万事不可操之过急。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众人纷纷告辞,独邴原仍在沉思,等众人散尽,方郑重点点头:“我明白了……”
太史慈在出云没有自己的房子,大家都走后,唯独剩下他一人坐在椅子上,扭扭捏捏的坐在椅子上,满脸赤红,仆役们来回奔走,收拾着厅堂,刘备起身慢慢踱到太史慈的身旁,玩笑着说:“甄宓之美不在昭姬(蔡文姬)之下,没想到,我两员虎将都娶了举世无双的美人,哈哈,天下巧匠俱在出云。剩下的几天我给你放假,你找郑浑去,让他给你选几样好东西。别提他心痛钱,他的工厂好几年没给我分红了,记住,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刘备丢下太史慈昂然向卧室走去,边走边低声嘟囔:“这么大人了,害什么羞呢?主意在上,谁都是感情的俘虏,无人能免。”
第五章 走向统一 第四十四节
“七百余年前,有一个老人在周游列国之后,决定把他的思想、他的知识传授给平民百姓,历史在这一刻突越了一大步:从此,知识与文化不再是少数贵族、世家大族的专享,文明的火种传递到平民百姓,传递到千家万户。
七百余年后,我们在此地纪念这个圣人,斯地因此而神圣。没有他,不会有识文断字的黎民百姓,也不会有识文断字的刘玄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称他为‘圣人’,称他为‘至圣先师’,斯人当之无愧。”
大汉历四零二年正月十五、公元一九六年三月二日、东汉建安元年、农历丙子年庚寅月辛巳日己亥时,青州广饶城青河边先烈墓地,春草萌动,刘备正在主持“至圣先师”孔夫子以及“亚圣”孟轲的青铜雕像揭幕式,台下是准备奔赴洛阳,参与组建刑部的各级法官。
看着众人的目光,刘备深吸一口气,大声说:“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一根竹子经过三十余道工序,分隔成一片片简牍;为了让简牍文字能够长久流传,每片简牍打磨得非常光滑坚硬;还需要在竹简中打孔,以便让竹简串连成篇;每片竹简上最多写十二个字(一打,指一个竹简的一次打孔),最少写五个字,竹片坚硬,每片竹片上刻完字,需要一个壮汉工作半天;其中有一笔刻错。竹片就需要废弃或者重新打磨。
想想看,一部十万字的著作需要砍尽一个山地竹子制作竹简。想想看,知识与文字是多么的昂贵与奢侈。然而,惟有‘至圣先师’,他不愿把知识与文字作为自己的特权,他打破了知识的壁垒,把文明的火种传播给黎民。每当想到此情此景,忍不住让我涕泪交加。五体投地,‘千古第一师’的名号,惟我‘至圣先师’配享,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第一师长,只要你识字,圣人即汝师。”
春风融融中,刘备慷慨激昂地说完这段话。众士子匍匐在地,叩首连连,以示缅怀与崇敬。
“七百余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圣人传播文化的本意是什么?难道他打破枷锁,将知识传授予平民,是为了若干年后自己成为文明与进步地禁锢与障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