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乱世里,青州地官员待遇让士子们格外羡慕。自从把冀州收入囊中后,青州开始大力推行麦子及韩国、倭国的稻谷种植。稻麦一年两熟,在粮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青州官员废除了粮本位的支付形式。两千石官员每月的薪酬为200银币,而当时青州的粮价为30铜币(100铜币换1银币),这200银币足够官员富足地生活。
不过,青州官员的选择是最让天下士子们愤恨的,已往,只需要在家乡获得孝廉的身份。天下各郡县可以任意做官,但青州拒绝承认别郡的孝廉身份,所有青州官员都必须在青州纳税三年之上,还要通过青州功民考核。士子们个个都自负才高八斗,让人拉进考场考试——名望低点的人还可以忍受,而那些大小名士则觉得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
按青州惯例,只有一个特例可以让名士们免于考试,那就是:两位元老出面联名推荐。但这推荐并不容易到手,每位元老终身只有三次推荐机会,被推荐人在三年里必须合法在青州纳税。并为青州做出功勋。否则的话,三年到期。无功勋者必须重新考试。这样一来,谁都不愿意把机会轻易交给别人,除非,此人真的有才能,有大名气。
简雍给伊籍送《邸报》,这意味着他愿意帮助伊籍,以他在刘备府内做主薄多年的资历,再拉一个元老联名推荐,伊籍就可以跳过考试,直接出仕。当然,很可能是在简雍地手下,为他打点魏国郡。
“恭喜伯机了,祝你东去一路顺心”,许邵酸溜溜地说。
冀州邺城元老议事厅,刘备呆呆地看着元老们争相指责他。原来,冀州的新五军刚刚成军不久,刘备打着拉练他们地幌子,准备带其中的狂风、暴雨、闪电三个军团到西河郡操练,后来,由于聚集的马越来越多,众人觉察到这已经超出了青、冀、并以及泰山郡联合演习的规模。觉察到势头不对的青州大元老院(最高议院)元老们,急忙派遣几位重臣,赶到冀州,借用邺城元老院的会堂,招呼刘备来接受申斥。
元老们已经说了三个小时,刘备始终一言未发,现在,元老们也累了,大厅中顿时沉寂下来。
这些元老们并没有想造反的意思,只不过,人一获得一点权力,总喜欢把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备对青州的敌人很凶残,然而,对他一手创立的元老、乡老议政治制度却很支持,对元老的质询,从来都是温和的给与回复,高堂隆又是个死板的人,从被绑架到出云的那一刻,就以顶撞刘备为乐趣,上行下效,许多青州官员喜欢学着高堂隆的样子,以指责刘备超出律法的违规行动为己任。尝到甜头的元老们,逢着机会公开指责一下平时威严的主公,个个心花怒放。
不过,别看他们在元老堂里叫得凶,看似很过瘾。一出元老堂大门,个个都耷拉着舌头,像哈巴狗一样冲刘备摇尾巴,深怕刘备记仇——让刘备惦记上,可是件很恐怖的事情,至今,被他惦记过地。大部分已被他踩在了脚下,四世三公。权大势大,一日之间冰消瓦解;匈奴惹得他不痛快,这不,九万人马就要出征了。
总的说来,元老们争争吵吵,不过说了三个方面:其一,物资不足;其二。人力动用太多,伤筋动骨;其三,身为主公,频繁亲征,对领地统治不利。
当时,整个青州出云的全年钢产量达到了800吨,这一惊世骇俗的钢产量,相当于当时整个大汉钢产量的17134倍。相当于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个中型炼钢厂、17世纪一个英国大型钢厂的全年产量(在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十七世纪时,最先进地木炭炼铁高炉的产量是每周15吨,而搅钢炉一炉地产量只有500磅)。这一产量甚至接近了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罗马帝国的全年钢产量(据史籍所载推算)。
然而,这一数字虽然超越了当时的历史,却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从一些数据就可以看出它的渺小:卢浦大桥主桥拱肋钢结构光焊条用去120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层顶屋架总用钢量达15000吨。换句话说:这些钢材若是全部制成钢筋。用于浇注混凝土城墙的话,如果偷工减料地施工,大概可以浇注一个防御性小城堡地三面墙,至于另一面墙,只能用砖石建造。
800吨钢材,分配在农具制作、马车弹簧板、民用刀具、水磨、织布机、管材、船索锚链等等民用设备上,大概要用去300吨。铠甲弓矢马具刀剑枪矛战斧等制作,要用去350吨。建筑城墙民用房屋水设施等等,只能剩下多少是多少。
初平四年(大汉历398年,公元193年)一月。刘备派遣征匈先遣队。在界休修建砖石结构的城堡,一下子把民用钢材搜罗一空。为了备战。刘备又坚决不许民用钢材侵占军用的份额。今年,青州新流民已不得不使用青铜农具了。刘备在这个困难时期打算出击匈奴,并且要把青冀并三州的半数青壮拉上战场。万一战事连绵不绝,青冀并三州今冬的日子将是最难熬的。
并州连年受到匈奴的侵扰,人口锐减,只在上党郡、雁门郡残留部分汉民,人口仅28万。故此,并州兵仅编成一个军团——不足八千人的固山军团。冀州青州人口有230万,各编有5万地常备军团。刘备此次带走一半军团,又征发随军青壮四万人,对三州的农业,工业影响极大。青州多年的政策,以不扰民自诩,此次征伐行动,已超出了这个政策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