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玉并不知道,李维正原本并不想隐瞒,是准备使用燧发枪,但是他发现已经没有必要了,燕军在炮火的轰击下,已经阵脚大乱、斗志全无,开始有崩溃的迹象,所以他便直接投入骑兵进行最后一击。
他相信平安不会让自己失望,事实上,平安真的就是燕军的克星,在他率领骑兵的冲击下,燕军败象已现,张玉见大事不妙,大喊声一声:“撤军!”
他刚喊完这一声,忽然发现平安就在百步外,用一杆两尺长的铁管对准了自己,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平安咧嘴一笑,他手中的铁管喷出一道耀眼的火焰,张玉额头一线剧痛,他忽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下马。
建文二年六月底,三万燕军先锋在凤阳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逃回济南的骑兵仅三千余人。大将张玉阵亡……
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二百六十章 奉旨入朝(上)
凤阳大捷的消息。如一阵风似的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无数百姓为之欢欣雀跃,尽管这场战役只是皇族之间的夺位战,但它却影响着每一个平头百姓的切身利益,就在凤阳大捷传来后,京城的米价立刻跌了四成,这足以让每一个平头百姓都欣喜若狂。
但凤阳大捷的消息在朝廷官员中却是喜忧参半,胜利固然是解了凤阳的危机,但这一战却不是朝廷军队打的,偏偏又是李维正所为,提到这个名字,很多官员都会把它和锦衣卫联系起来,还有广东剥皮事件,时隔数年,但现在很多人都还记得清楚,因此,凤阳在大捷在朝廷却显然很平淡,偶然有人谈起,众人只是淡淡‘哦!’一声,似乎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和大部分官员仅仅只是淡然处之不同,黄子澄对李维正在凤阳获胜的消息。却是感到了一种恐慌,尽管在李景隆一事上他变得异常低调,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他不顾一切地来找朱允炆。
此时朱允炆的心情也是喜忧参半,半个月前,当燕军前锋打到滁州时,他甚至连迁都的心都有了,为了能击退燕军,他把最后守护京城的八万军全部交给徐辉祖,命他渡江去作战,那是他真的是惊慌失措了,如果当时燕军另派数千人偷袭京城,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三万燕军已经被全歼,着实让朱允炆长长松了口气,不过他也多少有点忧虑,徐辉祖的八万军也只和燕军打了个平手,可李维正的三万人对三万人,却将燕军全歼了,连燕军的主将也阵亡,这种差距让朱允炆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陛下,黄大人紧急求见!”
朱允炆微微一怔,自从十万太学生游行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黄子澄,他知道黄子澄羞于见人,也不打扰他,怎么他现在来了?略一转念,朱允炆便明白了。不用说,这一定是为了李维正之事。
“请他进来见朕!”
太监传唤去了,片刻,黄子澄匆匆走进来,他跪下行礼道:“臣参见皇帝陛下,愿陛下万岁万万岁!”
近一个月未见黄子澄,朱允炆发现他削瘦了很多,他知道这是因为黄子澄对自己极力推荐李景隆负罪太深的缘故,朱允炆心中怜惜,连忙上前扶起他道:“黄爱卿,李景隆之事朕的责任更大于你,若不是朕有心坚持,就算你怎么劝,也无济于事,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希望爱卿放眼于将来,辅佐朕把大明江山治理好。”
“陛下的宽容臣感激不尽,臣今天也就是为了大明眼看要发生的危机而来,希望陛下能明白,重用李维正会是陛下的一大失策,李维正屯兵数十万。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只是他一直出师无名,所以不敢妄动,陛下用他为五军大都督时,臣就觉得不妥,现在他竟然擅自出兵,在大明腹地随意行走,根本不受陛下的约束,试问天下有这样的臣子吗?”
说完,黄子澄连连叩首,几乎是声泪俱下道:“陛下,李维正虽然能暂时解一时之危,但用他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怕燕王、蓝玉未去,天下又多了一个乱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