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页

大唐天下[校对版] 殷扬 1211 字 2023-03-15

“你说他是酸儒,你哪只眼看见他象酸儒?”李昌国指着杜甫,对这个大臣质问。

“这个……怎么看怎么像酸儒啊。”这个大臣对杜甫是极为不屑,虽然惧怕李昌国,仍是嘴硬。

杜甫眉头一拧,很是气愤。他这些年四处奔走,这种事情遇得多了,却未有如此下这般,当着这么多人侮辱他的。

“你听过一句话吗?英雄亦有落魄时。”李昌国眼中精光暴射,打量着这个大臣,问道:“就算是姜太公,七十为相。在七十以前,落魄潦倒,衣食无着,那是何等的凄凉?韩信不能糊口,只得依漂母而食,更受尽胯下之辱,一旦得势,挥军定天下。本朝的尉迟恭,本是北地一铁匠,不能办衣食,一旦追随太宗皇上,功震天下。”

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励志故事,在他们发迹以前,日子过得很困难,连饭都没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们就是一飞冲天,一鸣天下惊。

这个大臣哑口无言,想了想,道:“李将军高见。可是,不是每一个落魄之人都会成为英雄。”

“那好,我且问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国目光灼灼,紧盯着这个大臣。

“回李将军,说到用兵打仗,或许我不如你。可是,若说到做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举及第,成为大唐之臣。”这个大臣极是自傲。

科举制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炀帝时得到加强,成为一种取仕制度,取代了魏晋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考试制度。尽管到了后世,为人诟病,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择官制度,比起汉代的“举孝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

而唐朝对科举制度的推行不遗余力,唐太宗、武则天和李隆基三人更是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发现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八九就是科举出身。唐朝的科举,与后世的科举有所不同,后世的科举多以无用之言为标准,所选官员多为空谈之人,无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很注重实干,切合实际,是以,选出不少良臣。

当然,中科举之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以,这个官员极为自傲。

“我再问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得如何?”李昌国盯着这个大臣问道,声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写得好!”一片叫好声响起,出自大臣之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仅仅是诗,还是哲理名言,就是一千年后的现代,也是劝学的名句。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诗写得非常好,要一众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这诗是谁写的?”李昌国再度发问。

“李将军,是谁写的?”李昌国的问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昌国,大是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