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而原本坐在教室的后方,可是因为朱祁镇的到来,而开始奋力地朝前挤过来的李骥等人亦满脸热切的看着这位在这里侃侃而言的传奇天子。
听着从他的嘴里边说出来的那番新鲜而又新奇的言论。以国喻人。以国情而似作老少之喻,理是震人发懵。听得这些监生们不由得心神摇曳之余,颇为恍然。
对啊,如今的大明,比起立国之初,的的确确是少了那种新锐之气,进取之心。想一想当年太祖、太宗皇帝在政之时,天下,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冲咱们大明帝国挤眉弄眼,更别说敢拿刀子冲咱大明帝国比划,嗯,冲大明帝国拿刀子比划的元蒙最终也被打得远遁漠北,数十载不敢南窥。
而且大明帝国的前数十年,不论是国家的建设,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商业都同样蓬勃发展,使得大明帝国呈现出了繁荣的大好局面。
可是而今呢?如今百姓的生活,比其大明的前五十年而言,仿佛就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于,有些地方的百姓,都已经不再拥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随着制度的陈旧,随着那些监察机构的老迈或者说是不作为,渐渐地使得原本快捷灵便的政府机构变得臃肿了起来,同样,那些官员在缺乏足够的监督和管理下,也渐渐的被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所腐化。
朱祁镇借用了后世的那篇少年中国说中的一些经典的段落,最终,朱祁镇离开的时候,听到的不再是质疑,入耳的全是那些天子英明神武,陛下圣明等等之类的吹捧之言。
“陛下,您莫非在一开始,就想着要这么做?”回程的路途上,袁彬回想起朱祁镇之前在国子监的那顿忽悠,不但给那些监生们戴了一堆的高帽子,吹捧了一番这些学子,又扔下了那么一大块的骨头。
想来,朱祁镇真把这道旨意明发天下,不知道天下的读书人,会有多少人泪流满面望北而拜。
“本来嘛,咱们大明朝的科举之制,早就该变了变了。”犹自在为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而得意的朱祁镇笑了笑,语气却并不轻松。
第三百五十四章 天下欢,生新忧
朱祁镇在那国子监内所说的那一番话,只不过经过了短短的不过三五个时辰的功夫,就传遍了整个京师,不管是那些尚书在私塾苦读,又或者是流连于勾栏吟诗作对的那些读书人,又或者是正在衙门里边办公,在府内邀朋聚友的官员,也皆尽听闻了这等消息。
整个京师就如同被那海啸卷过了般,霎时之间沸腾了起来。无数聚集在京师的士子们纷纷地相互打听询问着消息的真实性,而那国子监更是被数以万计的读书人给团团围住,国子监的那些官员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走出来,向着这些读书人们解释,朱祁镇这位大明天子的的确确是在国子监内说了这番话。
也不知道有多少的读书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喜极而泣,更多的人则是纵酒狂歌,仿佛自己已然能够迈上了那条金光大道一般。甚至有些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读书人压抑住内心的惊喜之后,去那些书馆里边寻找起了一些杂书来读,哪怕是还不明白清楚朱祁镇到底要设立哪几个科目,但是,算学这是肯定的。
一时之间,原本那些书馆里边少有人问津的那些算学之后,几乎被那些读书人给抢购一空,倒真有了洛阳纸贵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