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了下午,商店开始关门歇业,离开长安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关于安禄山屠城的消息在长安各坊流传,有人开始哭喊狂奔,一种歇斯底里的恐惧感充斥着长安百姓的内心。
这时,官府贴出安民告示,说哥舒翰的三十万大军正急速回援,不日将重新夺回潼关,请百姓们稍安勿躁。
告示贴出后,长安局势回稳,米价开始跌落到每斗千文,一些准备逃离的市民也从马车上卸下家当,观望局势再作打算。
一辆马车在数百侍从的护卫下,沿着朱雀大街向兴庆宫方向疾驶,这是右相杨国忠的马车,此时,这位大唐第一臣正倦缩在马车一角苦苦思考对策,当然不是如何退兵,而是如何应付李隆基的责难,洗脱自己的责任。
杨国忠心中又惊又怕,惊是潼关失守,关中再无一兵一卒可以抵抗,而怕是担心李隆基让他承担责任。
事实上他此时去兴庆宫是不得已而为之,李隆基连下三道圣旨催他觐见,前两道他以在街上维持秩序而躲过了,而回家吃午饭时,正好撞到第三道圣旨,这和哥舒翰的五道金牌倒有异曲同功之妙。
就在杨国忠的马车即将驶离朱雀大街之际,一个戴着斗笠的骑马之人正立在拐弯处,他盯着杨国忠的马车消失,这才冷冷一笑,掉转马头向高力士的宅第飞驶而去。
第三百五十九章 马嵬坡(二)
杨国忠慢慢走下马车,无精打采地向宫里走去,居然用三道旨意来宣他,他又有什么办法?难到要他杨国忠披盔带甲上阵冲锋不成?
“杨相国留步!”
刚走宫门便听见身后似乎有人在叫他,杨国忠回头望去,只见从另一辆马车上跳下一人,风风火火向他跑来,及近前,这才看清楚,原来是兵部尚书韦见素,只见他双眼布满血丝,脸色乌黑,显得憔悴不堪。
杨国忠心中顿时轻松起来,似乎有韦见素操劳,自己的压力就少了一大半,他是兵部尚书,调兵之责,他不承担谁来承担?
“呵呵!韦尚书也是被皇上召来吗?”杨国忠满含同情地问道,可他的语气中却带有一点幸灾乐祸。
“相国!现在大敌当前,我们要众志成城,为皇上想法退敌才是,而不应象你这样……”
杨国忠的漫不经心让韦见素有些愤怒了,当初要不是他拼命怂恿皇上让哥舒翰出关迎敌,会成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怎么啦?韦尚书,你要把话说清楚!”杨国忠的嗓门立刻提了起来,当年无赖的本色再次暴露无遗,他指着韦见素跳骂道:“你是兵部尚书,哥舒翰出关的责任当然应由你来负,造成今天的局面完全是兵部无能所至,难道不成让我杨国忠来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