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之,你想法固然很好,但是行事也要考虑周全,不可莽撞。”张惟吉教训道:“官家做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心思,谨记,天威莫测。”
“孩儿不敢再忘。”邓若水连忙答应,可还是忍不住说道:“父亲,楚质功劳之重,连我也看得明白,为何官家却如何薄赏?”潜台词十分明显,疑惑皇帝这么做,难道不怕别人诽谤他刻薄寡恩啊。
“益之,有些事情不能看表面……”张惟吉轻笑了下,摆手说道:“算了,你先去崇政殿侍候官家,仔细琢磨,若还是不明白,为父再与你细说。”
崇政殿,几个宰执观阅完奏折,却纷纷一脸的惊奇,首先是怀疑,但是转念一想,连皇帝都已经验证核实,那绝对是不会出错,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大臣,肯定不是笨人,稍微计算,就能知道在沿海各州开辟盐田的话,可以给朝廷增加多少岁入。
国库空缺,原因很多,不能怪到他们头上,可是身为朝廷宰执,却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来,不然皇帝要这班臣子做什么,难道还嫌弃朝廷养的闲人不够多啊。
而那些大臣,自己也有这个觉悟,没有觉悟也是不行,底下有很多言官御史盯着,稍有懈怠,如潮般的劾言奔涌而来,压力却也不小。
就以文彦博为例,成为首相的两三年间,却悄悄地把国家的冗兵、冗费的事情解决了不少,他和枢密使庞籍商量之后,建议在陕西裁军,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样朝廷可以节约军饷,民间也有人种地,可谓是双赢的局面。
然而有许多人表示反对,觉得士兵解甲归田之后,一但生活不如意,容易起来造反,但是在文彦博与庞籍努力下,甚至乎以身家性命担保,勉强减裁了几万士兵,每年为朝廷节约二百多万贯军费,仅从这点来说,两人办成了范仲淹没能办到的事情。
可惜,知谏官员仿佛集体失明视的,对此视若无睹,弹劾文彦博由张妃推荐为相,执政以来,独专大权,彻底把持了朝政,让百官敢怒不敢言,所以要罢免,骂得最猛的就是那真御史唐介,现在已经被贬到英州去了。
当然,不可避免的,文彦博也因而罢相,而接任他宰相位置的,就是庞籍,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庞太师,又是类似潘美似的人物,一个被冤枉的名臣。
当然,这个时候的庞籍,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被人糟蹋成什么模样,秉着小心谨慎,尽忠尽职的原则,开口说道:“陛下,此事是否已经查实?”
国家大事,不同儿戏,不是说是就是的,特别是像这种重要事情,没有经过查实验证,就是几个宰执相信,也不能草率公布,免得若有错漏,让天下人笑话。
“朕已核查,一切属实。”赵祯笑道,心情舒畅,连脸上笑容比往日浓郁了几分。
“既然如此,那臣恭请陛下召集百官,共商此事。”庞籍说道,事关重大,就是身为宰相,几人也不敢专权独行。
“就依庞卿之言。”赵祯微笑点头,显然也是有这个意思,只是先提前与几个宰执打个招呼,免得他们到时不知如何反应。
皇帝宣诏,很快,文武百官,从遍布皇城中各个角落的官署内急忙而出,慌急却井然有序,纷纷猜测发生了什么大事,使得散朝之后,天子还急召百官觐见,莫不是西夏又开战端,或者是辽国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