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页

嬉笑怒骂,酒酐耳热,有几分飘飘然,楚质无意似的问道:“对了,文通在江宁可好?”

“好得很,我姐正张罗着帮他说门亲事。”沈辽俊逸脸庞泛起几分红晕,似乎有些醉了。

“好事呀,到时一定给他奉上份大礼。”楚质笑容满面,继续问道:“江宁与杭州也不算远,成婚之礼,是回乡举行吧。”

第三百六十八章 家事

拐弯抹角打探沈瑶的情况,可惜沈辽似乎也不甚了解,再喝了几杯闷酒,见到沈辽酒意上涌,快要醉晕之时,急忙劝阻,送其回家。

世间,流传最快的往往就是秘密,席间,书商们无不誓言旦旦,然而,出门之后,所见所闻,却以最快的速度传到许多人耳中。

州衙之内,范仲淹从浩繁的书案文海中抬起头,淡淡说道:“也就是说,印书钱资是由印社自理,定价出售乃是其自发行为,与楚知县无关,所谓的敛财之举,不过是流言而已。”

“确实如此。”顾可知笑道。

“哦。”范仲淹微微点头,继续埋首书案。

等了片刻,不见动静,顾可知掂了掂手中的本子,十几本,每本几页,长篇大论,分量不轻,捧着都有些累,忍不住问道:“那么……,太守,这些折子?”

“酌情处理。”

得到这个答案,顾可知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点头应声,慢步退出,正好衙门厨房缺少几个生火引子,煮菜烧饭的大师傅报怨许久了,得赶紧给他送去。

“小子,年轻,涩嫩,不过还算可教……”

至此,有关楚质负面流言悄然生起,又无声的沉寂消失,众人的注意力又专注于西泠印社上面,印书不要钱,反而倒贴稿费称为热门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印社相继推出几位大儒的书集大作,自然又引发一阵抢购风。

渐渐的,有人惊讶印社为何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数十万字的著作,这分明不合常理,其中必有缘由,不过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风波平定,抛去彩印,范仲淹撰序、点评的外衣,人们重新审视楚质的诗词集,却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就是楚质所作,必是流传甚广,堪称精品的佳句,肯定如此,如果不能为后世传诵,他未必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