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页

张公亦在祠中……

太祖题诗祠堂:叹我华夏人杰,多少忠良义士,哀其辽地忠骨,二十年不得收。

太祖曰:朕本布衣,不通文墨节律。此诗乃朕之哀思,尊英烈之真情。故宁贻笑于天下,不敢使人代笔。朕之亲书,当位在正门之外,刻于石阶之下,以示敬心。宁为万世践踏,不可喧宾夺主,切切。

赞曰:

明失辽东,将士与之同焚,元祉身处其中,其不幸矣。

得遇真龙,留名青史之上,传美谈于后世,其大幸也。

张公自不待言,余更有万千者,锐意赴难,慨然报国。

先烈英灵渺渺,忠良身名俱灭,千秋之下,更有谁知?

史家薄能秃笔,不得全晓人名,不能尽书其事,悲夫。

第三章 温柔乡乃英雄冢

第一节

攻破西门以后,后金军并没有立刻向官署进攻,而是沿城墙行进,先后拿下全部城门,紧跟着就转入防守,大部分攻击部队开始就地休息。黄石强装喜悦地祝贺了皇太极,冷兵器时代,城门一旦失守,仗也就意味着到了尾声,怎么应对都是死路一条,顶多是时间长短问题了。

就连时间后金也没有给广宁军留下多少,各个城门都落入掌握后,见到广宁军没有突围企图,后面预备的各队就开入城门,沿着大道向镇江官署进攻。广宁军点燃了大道上堆积的木柴和两侧的房屋,这给后金弓箭手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是也让守军腾挪的地方越发狭小,更不能利用房屋狙击入侵者。这说明防守方没有多少弓箭了,已经丧失了利用地利狙击敌军的能力,不然本应该是攻击方纵火才是。

镇江的百姓终于丧失了抵抗的勇气,简陋的武器抛得满地都是,人们都跪在地上哀求后金的怜悯。后金士兵也没有为难他们,汉军士兵让他们报告隐藏在民居中的广宁士兵位置,同时收缴了他们所有的菜刀等可能用来抵抗的器具。

到了午时时分,后金军已经完成了对官署的包围,满城的搜捕工作也到了尾声,顽抗的广宁士兵都基本被消灭,城中的火势也统统都被扑灭。只有镇江官署上面还飘荡着孤零零地明军战旗,骑在马上的黄石不敢靠近,只能远远眺望那里的动静,广宁军显然不打算放弃抵抗,后金士兵毫不犹疑地驱赶百姓去填平壕沟,并强迫这些人搬运木柴去堆在官署大门前。

一个个镇江百姓被无情地射倒,但是官署大门前的燃料还是越来越多,等到第一根火把扔过去的时候,黄石在心中叹了一口气。看着遍地横流的汉人鲜血和誓死抵抗的明军,黄石的灵魂也在被拷问,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些什么。“不,我没有力量的,我只有先活下去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