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三任监军大人开始,蒋经原的心里就一直不对劲!虽然没有明确地表现在脸上来,语言中也尽可能地不表露态度,但蒋经原的心里从来没有把监军大人当一回事。
所以,苏三写来的信,在蒋经原看来便是一种挑衅。
不过蒋经原自认为很大度,虽然当时的语气并不是很平和,但他立刻便调整好了心绪,并且在众部将的面前,给足了那位监军大人的面子。
可是张苗再次出现,说什么密林之中有异,十有八九有京人伏兵时。他是彻底恼了。有没有伏兵,自己不是瞎子聋子,不会自己去查探吗?需要定国军的人指手划脚?
一怒之下,便以动摇军心的名义,暂时把张苗等三人给关了起来。
原本只是想给监军大人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不希望苏三的手伸得太长了。可是此后发生的事情,居然全被被苏三说中。而且自己损失惨重,整个新兵营都被乌突木给吃了下去。
蒋经原一方面恨自己为什么事先不多查探查探,另一方面也恨苏三不该多事。要不然自己也能够主动地想明白其中的关节。
正是因为苏三想指挥他,才让他心里不耐烦,反而没有在意这些,结果才变成了这样。
更让蒋经原心生恨意的是,他是在没有听从苏三的警讯之后,才出了这么大的漏子。而苏三在南岸又打了大胜仗。相比之下,所有罪责都在自己的头上,而苏三就像传说中的得胜大将军,气宇轩昂。
这很让他心里过不去。
因此,他才会想到借京人和议撤军的时候,暗下杀手。利用京人,把苏三困死在京兵的刀剑之下。
计划是很好的,可是却没有想到苏三会明目张胆的违抗圣旨。这下反给自己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白白地损失了这么多兵马不说,又给苏三立了许多功劳。
苏三召他去见,他心里正憋闷着这些,当然是一口回拒了。事实上,他正想着要怎么在苏三抗旨的事情上,作作文章,好好地参上苏三一本。
反正真实的情形是苏三先动手的,他不过是顺势而动而已。他现在只担心,苏三先找他损失十万人的麻烦。虽然他可以推说并没有得到张苗的第二次警示,所以才有了一些过错;但是他又担心,有人露了口风,泄露自己事实上已经得到了警示,并且杀了张苗等人的事实。
想想有些失措,可看了看厅外的亲兵与厅中的这许多部将,蒋经原又胆壮起来。
不过是一个拿了一点小小功劳的监军而已,就算知道了自己杀死张苗等人又如何?毕竟表面上,自己还是给了苏三面子的。而且抢先动手,逼京人对南岸下手的意图也没有真正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