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他的脑子,一想得多,担心就多。再加上朝臣说这说那的尽多,什么可能在朝臣的嘴里,都是那么真切。所以这些就足以让他忧心难安了。
若不是公孙胜,元隆等老臣态度坚挺积极,只怕有些朝臣举家避难的心都有了。
赵普有几天,被一些人说得想到武陵暂避;可是这个想法还没有成熟,便被另一些人给堵了回去!便又想着应该在金陵镇守,以安民心。随后又想起苏三已经从军,不由心中大定。
及至后来,又听枢密院议论说,平台关前已经有了一举胜敌的战机,只是张合军不肯配合,诸此种种,赵普一时间也不知道听谁的了。
这情形再不是面对刺杀时的情形了。
被刺杀时,没有时间想其他的,绷住了也就绷住了,虽然事后有些后怕,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
可眼下,他有充足的时间去想,去怕,哪里还绷得住。不管是谁发表言论,他都感觉极有道理,烦得实在不行,便干脆躲在宫中,不听这些朝议,只让东府与西府里协同处置。等军情有了重大进展,再说。
赵普一放手,情况反而更简化起来。
许家等诸多士族,自然不想看到金陵再落入敌手。金陵城里牵扯的家族利益太多!因此,许家这个时候便成了坚定的留守一派。徐江锦为首的一派,刚刚站到权力的顶端,正是极力巩固的时候,自然也不肯后撤。
再加上公孙胜与元隆等一般老臣的维护,慢慢地朝廷之中那些主张后撤,以策安全的官员,便被打压了下去。
为了保证这些人,不在关键的时候跳出来混淆皇帝的视听,朝廷上下,各派势力难得地达成了一致,对抱有这样思想的人,一概清理出朝议。
因此前线酝酿着要打大仗,后头的阵势也不小。
刚在属地呆了两个月的吴王赵允,也不甘寂寞,正在积极地谋求返回金陵。
一时之间,残留的二皇子党人,也在朝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幸好皇帝本人,还没后悔自己的决定。再说,圣旨才明发几个月,也没有收回的道理,因此赵允一番反扑的动作,也只能算是白费了的。
金陵城中乱了几天,慢慢地就平稳了下来。
可到了八月十八日,灯节才过三天,前线突然传来消息,声言京人在平台关后,突然涌出十万大军,二十五万大军正在前后包夹平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