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页

定国[校对版] 佛婆 1614 字 2023-03-15

宋平见苏三第一个与自己打招呼,还认出了自己,而且语态又这么亲近,不由心中一阵欢喜。却被苏三说得挠了挠头,有些不太好意思……

他平时都在家做农活,只有闲瑕的时节,才会做做学问,脸黑,那都是晒的。

苏三早就听老夫子们提起过这个宋平,也知道这是个穷人家做学问的年轻人。因说道:“做学问不容易,特别是像宋兄这样的,既然帮着家里种地,还能把学问做成满城尽知,更不容易。”

宋平愈发不好意思起来……

苏三接着道:“前个儿,宁远还与济老说起,是不是可以在咱们这武陵城里头,兴兴义学。就是由商家,世家,名绅出钱赞助,把愿意进学的,又学不起的年轻人汇集到一起,做学问。若是学问有做的好的,再给些实际的奖励。这个意思与济老一说,济老也是十分的赞同。并且很愿意在闲时,给大家讲讲学,这便是一件大好事。只是济老年纪大了,再让他老人家操这个心,就有些说不过去,因此,宁远想着,这事啊,还要有人从中组织。要选一个实心为众人办事的人来操办。如果你们大家愿意兴这个义学,倒不妨推举一个人出来主事。”

宋平再也没有想到,苏三一开口,便是这个格局,这与刘建等人只知道风花雪月,聊天打屁强了百倍不止。心里激动的同时,却有些担心地道:“兴得起来吗?”

“怎么就兴不起来?”苏三哈哈一笑,先对着刘建那桌拱了拱手,便挤坐在宋平这一桌上道,“这是为了苦学生们的福祉,以前没人想到,没人去做,所以,穷学生们便荒在这里了。你们得上这个心,毕竟都是关系到自己前途的大事。只要上心,就可以兴得起来。有钱的人家,并不在乎出个百把两的银子。可这百把两的银子,就可以给你们整出几间屋子,整出平时的伙食。多邀几家,多集些银子,还可以建一个公用的书馆。不要怕这事难做,宁远这里有个法子,只要请济老主持公帐,又建一块碑,把赞助人的名字刻在碑上传世,我看这钱也容易集,并没有你们想得那么难。”

宋平听得眼前一亮,他现在正是苦于没有时间读书,他一个壮劳力,如果一味地读书,不为家里做事,还要吃着家里的,那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事情……可是呆在家里,便总有事情要做,总无法静心的读书,再这么下去,过了几年只怕自己这读书的心懒了下去,只能在家务农了。

同样的情况,在他身边的这些朋友们中极多,若真能兴了义学,专心读书,那他们也自信不会比那些士族富人家的子弟们差……

何况苏三说的句句在理,有钱人总是爱名的,如果真立一块这样的碑,恐怕还真有人肯赞助的……

第188章 三喜临门(3)

“正是这个道理。明日我就去见济老,跑断了脚,也要把赞助拉来,这件事情,一定要做起来……”宋平动心了,语气也十分的坚定。

一桌上的学子,都是家境比较穷,但却喜爱读书的学子,也都露出一脸的兴奋。

“好,有这个心便好。不过暂时也不用去求爷爷告奶奶。”说罢从袖中抽了一千两银票,往宋平面前一推道:“这算是我凑的份子。你先拿这钱,在城里找个静一点的地方,把书院先建起来。出手大气一点,不要去租,只买。买一块地方,好好地修整一番,修整的要有点读书人风骨。如果弄得泥腿子一样,像个农舍,大抵是不会有人感兴趣赞助的。然后才是拿出立碑的名头,召集城里有些钱的富户,让书院里去参观,边参观边讲解,最后当着所有人的面,请求赞助。操作的好,书院三四年的费用都能一下子凑齐了。接下来就要靠你们努力了,若是明年大考能出息一二个,那书院的名头也就打出去了,这义学就能长久的兴旺下去,到时再请一些有名的大儒来书院驻讲,未必不能办成与大书院等量齐观的学院……”

这一番,既然有细节,又有大节。说得众人心悦诚服的同时,又心怀激荡,再也没有想过,义学也能帮成那样的局面……

关键是桌子上就有一张一千两的银票,原本只在想象中的事情,倾刻间便可以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