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虞世南笑道:“无论是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都需要有应世任务之能,纸上谈兵之辈,于国无利。”
“所以我认为,唯有实学,才是兴教行道之策。”颜师友说道。
当然,这个实学,肯定不是匠役技术之类,而是儒家的正经学问,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同时博览群书,精通百家之言,至于其他如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等,可以学点,倒不要求专研。
从此可以想像出来,唐宋的文人是多么的博学多才,再对比明清之后,对文人的思想禁锢程度,这里才是文人学者的天堂。
“光有才学也不成,还须德艺同厚。”虞世南说道,捋着花白胡子,脑中想起的却是逝世多年的兄长虞世基,才学出众,可惜误走歧路,令人扼腕。
“德乃立身之本,绝然不可忽略。”颜师友深表赞同,忽然望了眼前方,忽然说道:“而且还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珍惜时光,不可失机,纵然失之,也应晚学,不可自弃,头悬梁,锥刺股,必成大器。”
嗯,认真聆听的众人纷纷皱眉,有一丝讶意,因为颜师友的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两者的关系不大,勉强能牵扯得上而已,不应该组凑一起。
唯有孟东明清楚老朋友的心思,微笑走了过来,接话道:“正是如此,尽管少年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但是难免会有困惑的时候,还是要有老师在旁悉心指导的。”
“是在说我么?”韩瑞摸摸鼻子。
第89章 师说
由于孟东明的插话,虞世南与颜师友的讲座停了下来,众人的目光自然集中在从外面进来的韩瑞身上,让他倍受压力。
万众瞩目的滋味,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还好上次寿宴有过经验,韩瑞从容行礼,恭敬说道:“小子拜见诸公。”
“你就是韩瑞?”虞世南开口道,嘴角含笑,如沐春风,温和的眼睛里,却隐约蕴藏着无比的好奇与探究。
“正是。”孟东明代答,笑道:“韩小友,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虞公,还不过来拜见。”
“拜见虞公。”韩瑞乖乖跪下行礼,撇下的身份权势,人家已经有七十多岁了,算起来比韩家祖父还要大,堪称长辈中的长辈,秉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磕头跪拜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只是永兴县子,但是以虞世南的德高望重,称之为公,就是再讲究称呼礼节的官员,对此也没有疑议。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能作出这等细致入微的绝句,可见其才华不凡。”虞世南轻吟赞许,和颜悦色道:“今年多大了,平时念的是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