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马良或许还没什么感觉,等他到了江东想必一定会把刘琮惊为天人。而且历史上,曹操南征之后,孙权也是主动派出使者鲁肃欲到襄阳结盟,结果在江陵遇到了败退的刘备。如此说来,江东也不乏有识之士。如今自己主动派马良出使,加上马良的才智,想必结盟之事不难。
当然马良的随行队伍中也少不了黄权的手下锦衣卫,这可是一个光明正大接触江东政权的好机会!马良虽然很自信,但对于刘琮这份信任也是感激不已,原本以为刘琮能够采纳自己的伐交计划就不错了,谁曾想刘琮二话不说便派自己出使东吴,这在旁人看来或许是荆州无人的表现,但在马氏兄弟看来这是莫大的信任。就连最小的马谡都跃跃欲试!
刘琮安排好马良,更是亲自送出几十里,嘱咐马良万事小心,又快马告知蔡瑁。自己如今真的要与孙权联盟了,想必蔡瑁又能理解一些刘琮当初的计划了。无论如何,蔡瑁换防黄祖也是刘琮示好江东的一步棋。至少刘琮跟蔡瑁交底的话算是开始兑现了,接下来蔡瑁也会得知曹操称相和南征的事情。
只有一切如刘琮当初所说的那样,蔡瑁才可能在战后冰释前嫌全力支持自己建设荆州。
马良出使江东,刘琮又在发愁出使西川的人选。本来蒋琬或者诸葛是不错的人选,可眼下两人实在有太多的任务。伊籍、韩嵩也具备这方面的政治才能,但却没有马良那么聪明伶俐,顺便结交益州人才和了解益州风土人情。
而且两人也不是坚定的主战派,试想下,作为联盟抗曹的使者自己立场都不够坚定,如何能够说服对方君臣和你们一起共同进退。思来想去,刘琮也只好暂时作罢。毕竟西川路途太远,暂时也帮不上忙,初战之后再遣使入川也来得及。当然这也让刘琮感觉到了人才的匮乏,原本以为襄阳这些老臣只有个别不能重用,等到真的接了大位才发现事实远非如此。
董允、费祎啊,看来我要拔苗助长了!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战前准备会
进入七月,刘琮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每日除了在现场紧张的督促军民修建城墙和防御工事外,就是密切的关注曹操的动向。锦衣卫和其他的情报人员几乎每天都有从北方回到襄阳报告的。
刘琮记得历史上,曹操从建安十三年春开始训练水军,准备南征刘表,至七月才出发。经过半年时间,准备应该说是很充分的。但七月出发,八月刘表病故,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曹军还没有到荆州,九月,曹军才开到新野,这中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曹军行进速度之慢让人生疑。
慢慢地行军,可能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曹操故意的,反正自己兵力极强,走慢一些更容易引起敌人内部震动和混乱;其二,曹军数量太大,消耗太大,确实行走不快;其三,曹军士气不旺,战士不愿南征。
曹军后来轻骑追刘备时,一日行三百里,算是最快的速度。刘备携民而行,日行十余里,算是最慢的速度。大致估算一下,正常的行军速度应该是每日一百里到二百里左右。从许昌出发到襄阳,怎么走,也会在一个月之内到达。曹军士气不旺是主要的原因。
而士气不旺,也可能有几个原因。不愿意平白无故地打仗送命是其一,对南方天气水土有顾虑是其二。我们读一读贾谊和王粲的作品,就可知汉代中原人对南方天气水土的恐惧。
除了赤壁之战外,三国时期好几次北军南征,都遇到了这个问题。曹操、曹丕等几代人的南征都是无功而返。士气不旺这个原因,后来都在诸葛亮周瑜等智谋之士的预料之中。可以说赤壁之战,曹军从娘胎里就带着先天疾病。
刘琮也深信这个理由,这几日和诸葛亮探讨对策时便谈到曹军士气问题。两人一直认为只要首战不溃败,与曹军耗住,曹军将士士气必定还会进一步下降,到时候曹操再厉害也可能无力回天。
不过刘琮也并不打算把战斗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曹军的士气上,毕竟曹操顺利占据中原、收复河北是事实,将士们有心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