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沿途的无主之地,如果由赵氏亲自开发,不免要动用大量的家族财力与物力,将这片土地封赏给功臣,功臣们不免要动用自己历年的积蓄对这片土地进行开发,由此,本地的开发从动用赵氏积蓄变成家臣群策群力,赵氏自己不需投一个钱,事后能获得家臣交纳的“征税”,而且赵氏有功必赏的行为,让家族武士对家族充满凝聚力……
这“一举”何止“三得”,简直令赵氏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对于齐策来说,他本人当然期望这片土地能得到大力开发,因为他自己的封地就在黄河南南支流的南岸。如果这片土地开发完善,则意味着他本人的领地得以与赵氏本土沟通起来,再也不是“孤悬海外”——正因为如此,齐策才凑到赵武身边,假装低声赞颂,却把话清晰地传入赵武耳中。
赵武一路封赏下来,也带来另一种后果,随着他一路南行,家臣们不断的派遣自己的家臣赶往邯郸城,他们呼朋唤友,开始组织家族迁移的事宜,他们的行为,又使得这条道路上人员来往不停,原先偏僻的大路,顿时熙熙攘攘成了主干道。
穿过了鸭泽,快马赶来的筑桥队伍也赶到了这附近,在伯州平的规划下,鸭泽左右将修建起两座连通南岸的大桥,筑桥工程师们紧张的谈论着筑桥方案,索要着筑桥物资。赵武在鸭泽停留数天,见这项工程一时难以结束,便留下伯州平继续与筑桥工人商议,自己又带着大部队向黄河入海口行进。
秋末,赵武的队伍一边走一边伐木修路,一边接近了赵氏位于海边的飞地——东津(东晋),此时,晋军的战况也接踵而至。中行吴不愧是天生打手,他抵达皋落氏后,立刻分兵两路,自己带队直奔鲜虞,击破了集结在鲜虞附近的中山国残余分子,而后率领大军继续北上,前锋已经进入燕国,与久不通中原的燕国国君开始接触。
而另一路大军则由赵获统领——此前,赵获得到赵武的允诺,他将担任晋国东部防区最高长官,这也意味着中山赵氏将在当地,重新获得一块自己的封地,并从赵氏独立出去,成为一位新贵族。
被巨额的奖励刺激的赵获,已完全陷入疯狂状态,他把自己家族所有的力量全部拿出来,马不停蹄的以令人惊诧的速度向南扫荡着代国的游牧部落——据军报传来的消息,赵获居然创造了一日连破十一城的战绩,这份战绩连赵武见了都有点瞠目结舌。
“好凶猛啊”,赵武感慨:“一日连破十一城,我自己都做不到。”
一向喜欢唱反调的潘党照例开腔了,不过这次他唱得反调,其实是一个马屁:“主上何必妄自菲薄,代国所谓的‘城’,连中原一个小‘邦’都赶不上,顶多也就是一个村落。而赵获如此快速的攻击行动,终究是源于赵氏的骑兵战术。
当年赵获被你指使到了中山国,那中山国本身是个大牧场,赵获在中山国学到了赵氏的骑兵马鞍技术与马蹄铁技术,他在中山国这么多年,主要负责中山国的治安,所以天天与骑兵打交道,自然学会了赵氏游骑兵的游骑战术。在我看来,他这次行动,不过是赵氏巡警队战术的山寨而已。”
潘党是个军人——哦,现在应该叫他阳党了——他的说法纯粹从军事角度分析赵获的战术,这一点都没错。
赵获现在确实在采用中山巡警队扫荡当地游牧部族时所使用的战术。中山国毕竟是一个落后国家,该国游牧人使用的都是劣质青铜武器,因为冶炼技术欠发达,弓箭手们手里拿的箭杆很少有金属箭头,大多数属于骨质或石头制成的。赵获在那里多年,用铁器文明攻击处于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士兵……那不是一场战斗了,简直是一场屠杀。
赵获自己的家族武装并不多,只有大约一千多人。他带的士兵中,除了家族武装外,剩下的,多数是中山国当地渴望获得功勋的低层武士,想当初他们出战的时候,配置的武器也不高级——毕竟中山国才开发了十多年。
但谁让赵获临走前去了一趟邯郸呐,从那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如今赵获旗下两个师的队伍,最差也能得到一副金镂甲,高级军官则是全身板甲,再加上锋利的刀剑,用赵氏出产的钢刀对付手持棍棒的代国部族民,简直像全副武装的武士去攻击手无寸铁的农夫一样,那是一场压倒性的胜利。
军报上说,赵获所有的战绩,几乎都是一鼓而下,脆弱的代国守军承受不住他的一次冲锋,基本上都溃散了,势如破竹的赵获现在已经开始分散军队,四处攻击代国人的定居点,渴望掠夺更多的奴隶,以及牛、马、羊等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