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页

子产深以为然。

此刻,听到中行吴谈起刺杀武器,晏婴终于相信晋国人的话了。他问完中行吴,扫了一眼旁边的子产,发现子产也是聚精会神。此外,周天王派来的代表单靖公也显得毫不知情,他憨憨地追问:“什么武器?”

中行吴这才发觉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那件武器是一个秘密,赵武对他表露出的兴趣超过了以往,而且事后严厉封锁消息,现在他一时口误,把这消息捅了出来,实在不应该啊。

赵武警告性的瞪了中行吴一眼,轻描淡写地回答:“那是一件可以连发的武器,不过它的射程只有七八米,威力并不大。然而,七八米的距离似乎足够了——双脚各迈一步称之为‘步’,单脚走一次称之为‘跬’。我听说刺客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十步之内,血溅当场。七八米的距离恰好十步,正是刺客刺杀的最佳距离。

如果在这件武器射出的箭上再涂一点毒物,这武器绝对是一件人间至凶之器……可惜我的武士们在抓捕刺客的时候,损坏了弩弓,事后我虽然召集了工匠进行复原,但可惜那件武器太精密了,至今我们还摸不着头绪。”

古人左右脚各迈一次为“一步”,单脚迈一次被称为“跬(kui)步”,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出于荀子《劝学》。

中行吴低下了脑袋,他明明看到英触砍断的仅仅是弩弓的弓臂,而那件武器的主要部件,比如弹匣与机械部分,都很完好,而弓臂这玩意没啥技术含量,重新做一个装上就行——赵武现在说该武器无法复原,分明是不想让人知道“连弩”的秘密。

不过中行吴也赞成赵武的主张,他低头想了一想,在众人的议论纷纷中,开口说:“既然那武器无法复原——大概,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那件武器很小巧,楚人们衣袖很宽大,完全可以把小巧的连弩装在袖子中,如果让手持这种武器的人靠近身边,瞬间连发二十箭,什么样的武将也难免被这件武器所害?所以,那武器损坏了,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中行吴这话一说,大家才对那件武器有一点印象,细细品味一下中行吴所说的话,所有人不禁吸了一口冷气。鲁国的叔孙豹喃喃自语:“天啊,非常小巧的连发手弩、可以藏在衣袖里贴近行刺目标身边……即使它只能射出十步距离,也很恐怖了,如今的街道哪有十步宽窄,如果一个刺客隐藏在路边的店铺里,完全可以对路过的人进行精准狙杀——果然是人间凶器。”

赵武无以纠正叔孙豹的话,赶紧说:“鲁国可千万不要把这件武器记录在历史上,如果让人知道了有这种武器存在,总有一些心思灵巧的人琢磨着研究它。细细论起来,这种武器似乎只适合刺杀,七八步的射程,对于一个身穿重甲的士兵来说毫无伤害力,所以它根本不能用于两军对垒,唯独可以用来刺杀。”

第二百四十章 为黄金而战

子产也回味过来,他打了一个哆嗦:“不错,这种武器是为刺杀而存在的,鲁国可千万不要记载它,以免这件武器存在的消息流出,让有心人动了心思——他们或许不知这件武器是什么样子,但只有有个研究方向,无数人一起动心思琢磨起来,早晚有一天有某人会琢磨出来,那么,我等不免要警惕每一个靠近身边的人,此生也就了无乐趣。”

子产说的是;循序渐进的研究,这谁都会。发明创造,最难得的是无中生有的创造性思维。别人不知道这件武器的存在,大家都不会想到武器会做成这般模样,但一旦消息传出,等于给所有技艺高超的匠师指明了研究方向,无数人前仆后继去钻研它,总会有一天把它重新钻研出来——山寨,永远比原创简单,封锁都封锁不住。

单靖公打着哆嗦问:“这件武器是谁制造出来的呢?谁能保证他只做了一件?万一还有副件留着的呢?”

中行吴赶紧插话:“之前我们要封锁消息,所以没有把刺杀情况通报给各国,请各国使臣原谅。真实的状况是:我们元帅也在刺杀过程中受了点轻伤,刺客用的是毒箭,但经过我们的诊治,元帅已经无恙了。然而,就怕今后楚人可能改变目标,那么,还请诸位使臣对靠近的每一个楚人多多提防,以小心刺杀。”

晏婴沉思着说:“吴国国君刚刚遇刺,他的遇刺使楚国能从南线脱开身;现在元帅也马上遭遇了刺杀,这两起刺杀事件挨的如此近,会不会,那位吴国国君的遇刺也是楚国人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