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壕沟挖出来的土堆积在大营边缘,形成一道土垒。这道半截土墙每隔一人的宽度,就埋设了一根斜斜冲天的尖木桩。这道木桩围成的篱笆墙后,是晋军整齐划一的营寨。晋国军队以一个旅为一面军旗(一旌),组成一个小攻击方阵。军旗竖立在方阵中央。士兵们以“两(二十五人至七十五人)”为单位,每一“两”拥有一个帐篷宿营。
一向严整的晋人喜欢围绕着军旗布设营地。军旗中央是大块空地,这空地也是士兵集合的操场,或者吃饭时就餐的露天食堂。
晋军体制,五“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五排列的帐篷四四方方布设起来,总会有一面豁口,这个豁口的朝向深有讲究,一般豁口朝向师部。士兵们在操场集合后,拔起自己的军旗,通过豁口行军前往本师师部,一个师便组织好了进攻阵型——师部那里,有一面更大的军旗:师军旗。
士兵在师部集合之后,连队形都不用整理,就能直接开向战场——五个师为一个军;晋军经常排列的阵型是“五阵”,阵,群也。五阵,古代人词汇简单,意思就是“五个攻击群”。现代人发音都是双音节词,因此‘五阵’被通常称为“五x阵”,比如现代人通常最熟悉的叫法是:五行(阵)、五花(阵)……
春秋之后的古人之所以把“五阵”称为“五行”或“五花”,是望文生义——为了方便指挥,五个师都用不同颜色的军旗进行标识,需要调动军队的时候,主帅在高处命令人挥动“师军旗”,该师会根据军旗的信号,做出冲锋、就地固守、徐徐撤退,等相应军事动作。这五色旗最后演化成了五行、五花的说法。
春秋时代没有五行的说法,“五行”说法是后人根据这种军事指挥状态,而生编硬造出来的。而战争中孕育的兵种相克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五行相克的说法。
赵武在巢车上摇动五色旗帜,麾下五个师依次走出营地,在战场上排列阵型——这已经是赵军扎营十天后了。
十天来,中山国人不停的要求举行会战,赵武总是想尽各种理由推托。春秋人讲究堂堂正正之师,所以赵武不应战,中山国的人只能忧心忡忡的看着赵氏援兵不断赶到,看着赵军的营地逐渐变得坚固,却没有丝毫攻打赵军营寨的意思——那时候不流行偷营劫寨滴。
十天后,韩起最先赶到了赵武的营寨,他抱怨说:“武子,你不厚道啊,国中的大小贵族都知道你出兵消息,我却是最后知道的,如果不是齐策手脚快,我现在连军队都集结不起来啊。”
赵武不好意思的笑笑:“这场战争原本是家族报复,我岂能为赵氏家族的事情麻烦韩氏。”
韩起问:“你接到国君的命令了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韩起补充:“那么,现在这场战争就不是家族战争了,它是一场国战。赵氏参加国战,怎能不拉上我韩氏,更何况这场战争明明是在分猪肉,国中的贵族都动员起来了,你却不给我送一个信。武子你不厚道啊。”
赵武反问:“国中的领主都动员了?”
韩起理所当然的回答:“我来的时候,一路上都是往甲氏赶路的武士。许多领主来不及集结领主武装,只好命令手下武士直接甲氏集结。我能够后发先至,那是因为齐策的功劳,他来我韩氏后,重修了道路,便于传达领主命令。另外,他还仿照赵氏建立了一支常备部队——我这次就是带着常备部队来的,齐策还在后面整理韩式的参战武士……”
赵武愤恨的仰望甲氏:“我后面跟了一群蝗虫啊,听说他们走过的地面寸草不生。不行,不能耽搁了,明天我们就全军决战。”
韩起惊愕的问:“你来到城下多日,竟然没有跟中山国的人交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