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布呢,怎么没提我们的绒布?”赵武问。
东郭离仰起脸来,答:“我们没卖,宋国君主去世、卫国君主去世,我们晋国的中行伯去世,新田城实在不适合过度喜庆,所以我派人与孙林父联系,把绒布送往了卫国。”
赵武一听,兴致来了:“卫国执政孙林父与我们联系了吗,太好了,卫国有什么好吃的?”
东郭离摇了摇头,轻声叹息,决定按自己的思路继续说下去:“卫定公去世,新任卫君(卫献公)在治丧期间居然面无哀容,也不按礼节吃粗粮、喝水,照样酒肉不停。定公夫人(定姜)看见后哀叹:‘这个人啊!将来肯定要败坏卫国,到时,首先受害的一定是我这个未亡人!’
定姜的预言活像悬在卫国人头顶上的一把刀,卫人明白:他们早晚必有灾祸,只是不知道那卫君什么时候发作而已。卫国群臣为此无不惊恐。孙林父不敢把贵重家财放在国都。
据说,他已经把财产全部转到自己的封地,并派自己的嫡子前来我国,与卿大夫交好——齐策认为:孙林父已经预测到了卫国的动乱,他这么做,是在防备灾祸,准备后路……”
第二十九章 吃亏还是占便宜(上)
得到这个珍贵得信息,齐策不再遮掩,他出面邀请孙林父嫡长子孙蒯宴饮,并把赵氏的货物展示给他,孙林父长子奔波于晋,就想跟晋国权势人物拉关系,齐策与孙蒯一拍即合,孙蒯立刻派‘家老’(一般指家中老臣,家老这个词在当时也是刚刚出现的)亲自护送第一批货样前往朝歌……
东郭离接着介绍:“(齐)策以为,我们无需派人跟着那商队去,孙林父一定不敢欺瞒我们,而我们可以节省下宝贵的人手,与其他人联络。”
“定姜”是一种尊称,意思是“卫定公的宝贝女人”。
卫定公与孙林父闹矛盾的时候,定姜夫人劝解卫定公接受孙林父,以免触怒霸主晋国,她这一行为给中国留下一个成语:“家有贤妻,夫无横祸”。
定姜夫人很明智懂理识时务,这样的人,受到卫国人的尊敬,而她说的这段话里,带有浓厚的预言大师味道……
赵武点点头,举手招呼师修,还有武士鲋、清、连、林虎:“走,我在院子里闷了数个月,我们一起在城中转转。”
赵城确实改观了,不光城市面貌改观,人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原先赵氏饱受欺压的年代里,赵城人脸上堆着小心的笑容,似乎谨小慎微的,生怕一步路走错,而如今赵城人脸上布满了自信,许多人见到赵武,很自信随和的打着招呼。
走了几步,赵武转身问东郭离:“我们的粮食够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