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想来,倒也正常。郑元寿一向和郑善愿不对付,若没有好处的话,他岂能出手?
郑善愿故作镇静,“三郎和六房的关系素来不错,他去拜访安远堂,也属正常吗。”
想要好处,没那么容易。
郑善果一向中立,而且就算他站在了安远堂一边,郑善愿还是稳操胜券。
郑元询冷笑道:“大兄莫忘记,三哥至孝,而婶婶可是出身崔姓,是至仁公的妹妹。”
郑善愿心里咯噔一下,似乎隐隐明白了,崔至仁这时候过来的原因。
而郑元琮则沉声道:“既然大兄不在意,那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要提醒一下大兄,长房嫡子,是在三哥手下做事。我知大兄谋定而动,但也要多加小心。”
“慢着!”
郑善愿呼的长身而起,神情有些尴尬。他唤住了正要告辞离去的元琮兄弟二人,犹豫片刻后道:“四郎说的不错,咱们一家人,自当抱成一团……元寿他,想要什么?”
第三六章 釜底抽薪(上)
郑元寿生的人高马大,相貌堂堂。
着经堂以经史传家,郑译也是天生雅骨,对乐律造诣极深。可偏偏到了郑元寿,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遗传。他性情恢宏,好武而知兵法,与着经堂的堂号不合。
说来也巧,安远堂本是以武勇立足,偏偏郑仁基一副雅骨,好舞弄风月,与郑元寿恰恰相反。
郑大士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一句戏言:仁基不该生于安远,元寿为何不读汉书?
郑玄所注的汉书,是当时所有人都奉行的标准注释。
郑仁基应该生在着经堂,郑元寿应该落户安远堂。这样似乎才和了两个堂号所蕴含的意义。偏生反了,谁也无可奈何。也许正是有这个因素在里面,郑译过世以后,将着经堂交由郑善愿,而把他的武勋爵位,尽数都留交给郑元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