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页

刘备跟周瑜一问一答,倒是把孙策晾在了一边。

要是一般人,定然是勃然大怒,然后喝断他们的对话。

但孙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嘻嘻一笑,帮周瑜说道:“公瑾乃旷世之英俊异才,与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他这人一向气量大度,不但兼具古人谦让之风,更且雄烈有胆略,非是一般人所能相比。就说玄德你,恐怕也未能相抗!”

刘备仰天一笑,也知道孙策要发飙了。

他一笑过后,说道:“公瑾非止于旷世之器,而且身俱仁慈,十分难得,所以我刘备很是对他佩服。他不像某些人的行事作风,就喜欢到了一个地方屠一个地方的门户,尽做些绝人子嗣,非‘仁者’所为之事。”

刘备先发飙了。

刘备发飙,别说孙策,就是周瑜听着也脸红。

对于“灭门”“屠杀”这种光荣的事,孙策的确是做过的,而且屡做不爽。

他的习惯,一旦攻下一座城池,为了取得地方百姓之心,首先,他就要拿地方上的豪强开刀。而且,他这一刀举下去,就是满门、全族。最多杀一次,就达到数千人之多!不杀光,把人家灭了种,他是绝对不放心的。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的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严重,为霸一方,鱼肉百姓,孙策这时候能把他们拎出来杀头,的确是大快人心的事,也难怪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只是,他这种过激的行动,不但演绎了一幕幕人间惨剧,将那些不该杀的杀了,也更加加剧了豪强对孙策的仇视,以及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后来,孙权当权时虽然改变了策略,与地方豪强结好,但就是孙策留下的这个心结,却始终未能解开,以致东吴的灭亡,与此事也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

有因,必有果。

当然,孙策在屠杀地方豪强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后果,他只简单的以为只要到一个地方,拉几个豪强试试刀,那么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他们就会乖乖驯服了。

敢不服,灭你门,诛你族!

这是孙策唯一的信条,也是他对付这些地头蛇的最终处理程序。

只是他不会知道,也不会想到,他在做着这些壮举的同时,也带来了豪强们的愤怒,和孙策嗜杀的恶名。

孙策,此时听到刘备不点名式的指责,脸里虽然红了,但心里更多的是愤怒。

我杀不杀人管你屁事!我杀的是豪强,而不是百姓!你敢指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