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调教初唐[校对版] 晴了 2511 字 2023-03-15

我心里边自从辽东回来之后就一直有一个打算,第一,是关于大唐辽东的永久占据权和开发权,这两点极其重要,另一点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如今大食国的兴起,对于大唐来说,陆上丝绸之路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这并不会让大唐征伐的脚步就此停止,我会想办法继续耸恿着大唐往中亚挺进,不过,对于海上的交通来说,同样是重中之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对于大唐来说,是一个事关千年的大事,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粮食!

没错,就是粮食,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后世我是一个南方人,生长在贫瘠的贵州高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就是所有人眼中的贵州印象,对于贵州来说,粮食的生产和开发同样重要。

这一点,对于辽东苦寒之地而言同样很适用,如今,南北美洲与我大唐遥距万里,土豆、番薯、玉米等高耐旱农作物至少在十到二十年之内没办法引进,虽然大唐的航海事业比之汉代、南北朝、隋朝时间又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不过,远洋技术还没完全成熟,这一点上令我十分的懊恼。

所以,我只有把目光投向了大唐的南方海域,这里,至少有一样我所知道的好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占城稻。我知道的是,占城稻是中国宋代时方才从南亚引进的,不过,我来了,伟大的穿越人士的到来,总会给华夏民族的生活、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水平都会带来进步与繁荣。对于这一点,我很得意。

至少,我知道在中国的南方,如今的剽国、真腊、林邑等地,就是日后占城稻的故乡,这时候,该是我这位伟大的穿越先驱者为我大唐百姓再作一番功勋的时候了。更重要的是,占城稻那耐旱耐涝性极强,不择地而生,生长期极短,自种至收仅需五十余日的稻米是我所知道的古代最优良的,最适合现阶段封建帝国主义农耕社会的优质稻种。

我在边上一面思考,一面听着李孝德谈起广州的各项事宜,广州目前是大唐最大的港口,自隋朝时就已经作为了一座国家贸易的前沿站,唐初时,便已在广州设轩市舶使院,作为总管大唐东南海路外贸的专官和专门机构。各国商贾来华,必先至广州,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然后让其转贩到大唐境内的各大城市。

第597章 海事预防

而李孝德同样很是为他的家乡而骄傲,见我很是虚心地听他演讲,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把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都给我说了一大堆,比如三国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扬帆出海,游历南海诸国,“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归来之后,两人根据见闻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传》和《吴时外国传》,加深和丰富了对从中国南海到东南亚,越阿拉伯海,以至红海港口的古代航线的认识。

听了这话,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三清道尊在上,三国之时,中国人的足迹竟然已经远至红海了。想想,千百年后的各朝各代,国人的脚步却一直……嗯,不得不说那个时候中华民族的开拓和进取心远远比后面的几个朝代要强得多,有远见得多。

李孝德抹了抹嘴边的白沫,接过了我递给他的茶水抿了一口之后,继续涛涛不绝地说着有关广州和海运之事。“……前朝一统之后,炀帝派遣众多使臣出使异域,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人应朝廷征募,航海出使赤土国……”

“赤土国?”我眨了眨眼,不明所以,李孝德见我不明白,干脆走到了墙边,指着挂在墙上的地图给我解说起来,一瞅之下才明白,所谓的赤土国,也就是在马来半岛上边的一个南蛮之国。

李孝德见我明白之后继续言道:“大业六年,经交阯返回。常骏一行到达赤土国界时,国王利富多塞遣使以船舶三十艘迎接隋使,归来时,又遣王子那邪迦随贡方物,隋朝使节赍物五千段赠与赤土王,而赤土国也向隋朝贡献金芙蓉冠、龙脑香,‘以铸金为金罗叶,隐起成文以为表,金函封之’。根据常骏等人的行程写成的《赤土国记》,下官每每思之,总是忆起这些前人往事之功绩,不得不扼腕而叹,我大唐什么时候能走得比前朝更远一点。”

……

李孝德在那儿感叹,我站在边上却满怀恼怒,很生气,很是愤恨,一帮家伙去了那么些地方,怎么就不知道去整点稻种回来,害的老子现在来干这事,不过转念一下,嗯,何尝不是给了本公子一个流传千古之美名的机会?想到了这儿,我不由得乐地咧开了嘴。

“大人,您笑什么呢?”边上的李孝德很是不明所以地问道,不明白身为一个穿越者所能拥有的,改变历史轨迹的乐趣。“嗯,我这确实是在高兴,想不到至汉以来,我华夏先民已然对海事如此精通,照你所言,我大唐的远洋交通,广州起航,可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以到东非海岸?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