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页

说到不知羞耻的时候,朱佑樘的手掌不禁狠狠地拍了拍书案。

不过很快,他又心平气和起来:“朕想不到事情会到这个地步,可是事情已经发生,再去多想也是徒劳无益。朕这几年确实是疏忽了辽东、宣府,以至于边镇糜烂,现在趁着这个机会整肃一番也好。”

“陛下圣明!”刘吉此时毫不犹豫地附和了一句。

边镇的事和他刘吉没有关系,毕竟他刚刚起复入阁,边镇糜烂的事要追究,那也该追究刘健等人,所以他一直保持着隔岸观火的心态,甚至他完全不介意趁着这个机会落井下石。

今个儿清早的时候,朝廷这边接到了边关的奏报,瓦刺人奇袭平远堡,一举攻克这宣府重镇,杀死了军民数千人。

其实以朱佑樘对宣府那边的了解,感觉事情可能比奏报更加严重,平远堡虽然也出于边关,可是在平远堡之前,还有一道明军组成的防线,也就是说,要攻克平远堡就必须突破这道防线才是,可是奏报之中却是没有提到这茬儿。

那可能性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宣府那边报喜不报忧,不敢把实情报出。另一种更为可怕,瓦刺人居然敢越过防线随意出现在明军的后方重镇平远堡,肯定已经摸清楚了大明边镇的部署,甚至可能已经摸清楚了明军巡检的方向、时间,甚至是口令。

要做到进入腹地发动奇袭,谈何容易,若是不能做到知己知彼,进行这种冒险行动,一旦被合围,切断了后路,那就是全军覆没。

若结果是后一种,那事情就岌岌可危了。

“陛下。”忍不住的谢迁终于说话了,道:“平远堡并非直面瓦刺人,因此防禁松懈一些也是情有可原,微臣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弄清楚平远堡为何会被攻陷的事才是正理,事情不弄清楚,只怕很不妥当。”

谢迁说话从来不客气的,就是当着皇上也是如此。

有些时候,君臣奏对,可能只是一两句在外人看来很稀松平常的话儿,却暗藏着许多玄机。

用谢迁的理解,方才朱佑樘那番话确实有责怪刘健的意思,毕竟内阁主持军政,宣府上下文武官员的人选,多是从内阁中选出来的,现在这些人阳奉阴违,又出了这种事,自然得让人来背黑锅。

这番话,谢迁听明白了,刘吉也听明白了,这殿中的人都是人精,所以刘吉第一个站出来附议,谢迁则是毫不犹豫出来打擂台。

刘健一直不发一言,可是这时候,他不得不说话了,慢悠悠地道:“陛下说的对,谢学士说的也对,既然出了这么大的事,肯定要彻查,可是也要及时补救。老夫以为,这事儿发生,无非就是两个可能,其一,就是宣府那边报喜不报忧,报喜的时候夸大一些,报忧的时候呢就酌减一些。其实这种事,历朝历代也有,到了我朝也是屡禁不止,也算是顽疾了。不过话说回来,老臣最怕的,是第二种情况,若是宣府那边见事儿闹得太大,不敢瞒报,这都是如实回答,那老臣就不禁想问,瓦刺人数千铁骑,凭什么长驱而入?这事儿无非只有一种,有人通贼。陛下,外贼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家贼,可是老臣又有点儿糊涂了,若是真出了家贼,他们为何不来大用,却偏偏奇袭一个平远堡?”

刘健的老练可见一斑,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