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页

这时候他的心里忍不住想,柳乘风莫非当真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才如此匆忙地去搜查宁王?又或者是,柳乘风只是单纯地借机报复一下?

他吁了口气,阖起眼来显得心事重重。

刘健与马文升一道出了殿,这时候正是接近晚秋,天色越来越凉,刘健的身子骨弱,方才在正心殿的时候,因为加了碳盆,室内温暖如春,可是在这外头被秋风一吹,忍不住打了个喷嚏,马文升见了,连忙递一条手巾过去,道:“刘公要注意身体,据说昨夜你又一宿没有睡,怎么?淮南的大水当真严重到这个地步?”

刘健摇头道:“年年都有水患,今日是淮南,昨日是江西,内阁早有了赈济的常例,出不了什么乱子。老夫最担心的是宁王……”

“宁王?”马文升和王恕不同,他与内阁的关系处置得相当融洽,所以说起话来也没有什么顾忌。

刘健道:“近来宁王和宗贯走得近,老夫原本也没有在意,只是昨日听宾之说,宁王似是在行挑拨离间之计。听了宾之的话,老夫一时醒悟,总总迹象也确实如此,只是想不到,今日还真被宾之言中,哎……”

宗贯便是王恕的字,而宾之自然是李东阳,马文升早就听说李东阳腹中有韬略百万,只是不曾想原来这也被他料中,不禁道:“那方才刘公为何不向陛下说?”

刘健叹息道:“吏部尚书这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就算明知这是宁王的诡计,无论是陛下还是老夫,其实心中都有些不安,倒不如还是让王恕告老还乡的好,他年纪确实大了,回去颐养天年也没什么不好。再者说,前年的时候,他就上书请辞,陛下一直压着不肯,今年年初的时候又说身体不好,旧疾发作,这个时候索性随了他的心愿吧。”

马文升默不作声。

刘健道:“现在你做了吏部尚书,老夫方才在想一件事。”

马文升道:“请刘公见教。”

刘健负着手,在金水桥上驻足,看到白玉阶的桥下,那湍急的护城河水哗啦啦在脚下流淌,翻滚着从远处林苑里的金黄落叶,刘健慢吞吞地道:“宁王为何要掰倒宗贯?这对他有什么好处?是宗贯挡了他的道还是如何?负图老弟,你现在接掌了吏部,宁王一定还会有举动,且看他玩什么花样,不过也要小心,老夫总是觉得宁王似乎有点儿不太对劲,看似清雅,其实是个不甘雌伏的性子。”

马文升的脸色也不由地变得凝重起来,道:“难道他还敢……”

后头的话,马文升没有说,可是刘健却也明白,刘健淡然一笑道:“敢不敢,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可是有备无患才好,江西布政司邓志龙这个人怎么样?据说和你是同年吧?”

马文升想了想,道:“他是成化六年点的翰林,后来不知如何,时运不济,调去了刑部观政,再后来外放出去,如今忝为江西布政使,也算是造化。”

刘健明白了,这个叫邓志龙的家伙,仕途并不如意,原本按大明的规矩,一般入了翰林,便是庶吉士,一般这庶吉士出身清贵,且都是取科举最优秀的人才填补,可以说这朝中有数的几个大佬大多都是庶吉士出身。有了这一重身份,只要资历熬得差不多,至少也有个做侍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