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俭自然不会知道属下地腹诽,拿腔道:“这个嘛……”然后朝北方一拱手,这才进入正题:“奉太尉令,清剿一伙冒充隆郡王殿下的弥勒教顽匪。这伙匪徒乃是敌酋公良羽所扮,装备精良,战力不凡,且狡猾异常,能够从几万镇南军的包围中窜出来,便能说明一切。所以尔等无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直接消灭。”
校尉却压根不相信,他有兄弟在镇南军当差,早写信告诉他,敌酋公良羽从地道中逃脱不知多久了。这种耗子般的人物,怎么可能大摇大摆的带着两千人马跑到这呢?
第四卷 火中莲 第一八九章 最难消受美人恩
山南地区乃是大秦的稻米产地,自然平原居多,有时几十里地都见不到一处山包。在这种一马平川的地方奔驰,本来是件极惬意的事。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追兵,从几个方向穷追不舍的话。
没有林,没有谷,没有山,没有岭,有的就是这无边无际的大平原。在山南想逃过敌人的追击,除了跑得比别人快,根本没有旁的法子。若非如此,山南的弥勒教乱匪也不会被杨文宇撵得鸡飞狗跳,大部分活活累死在逃跑的路上。
两个月前山南弥勒教的遭遇,在秦雷的卫队身上重演。但秦雷的卫士们训练严苛、装备精练,骁勇善战,久经战阵之下,也磨砺出了坚忍不拔的性子,岂是弥勒教军可比。
卫队的标配是人均两匹草原战马,另外还有一匹驮马,也是草原马种,驮着兵士们的甲具、军械、口粮,甚至是被褥。之所以选用草原马,而不是用更气派的西域马,就是因为草原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无后勤保障作战。而且大多是母马,哺乳期可以日产八斤马奶,又能大大缓解军士们的口粮压力。
有了充足的草原战马,就有了大范围迂回的条件。唯一的问题是,秦雷的卫队成军时间尚短,远远还未磨砺出来。虽然大秦男儿个个能骑善射,但在耐力上还是无法与马背为生的草原民族相比。所以尽管战马可以日行百里。秦雷却要顾忌兵士们地体力,制订了日行八十里的行军计划。
秦雷这个计划也是有针对性的,他知道破虏军的战马都是西凉马,在速度上更胜一筹,短期耐力也不逊色,但连续几天、甚至是十几天的高强度行军,考验的却是战马吃苦耐劳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天下没有能比得过草原马地。
所以秦雷扬长避短,干脆不与对方拼速度。而是多采用转折迂回的行军路线,耐着性子与破虏军兜圈子,拖垮敌人后,再从容逃脱。只要人能坚持住,马不是问题。所以秦雷限制行军速度,不止是为了保护马,更多的是保护人。
饶是如此。等到第一天到达宿营地时,卫士们也已经几乎到了极限。秦雷倒不觉的自己的手下有多松包,毕竟他们已经陪着自己奔波了二十多天了,除了后世的两支军队,他不相信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洒出斥候、安排警戒,这些事情都不需要秦雷操心。简单的休息后,他就带着石敢在队员们中间巡视起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增加队伍的反应速度。秦雷地卫队行军并不下寨,冬天时他们钻进睡袋,只露出鼻孔,依偎在战马身边睡觉。这种睡袋自然出自的创意。最外层是防水的油布,中间是保暖性最强的黑熊皮,为了增加舒适性。里面还有一层柔软的棉布做内衬。
若是极寒冷时,他们还会在身上再裹一层鸭绒被,这样即使是抱冰卧雪,也依然可以保持体温,睡得舒舒服服,自然可以很好的祛除疲劳。
现在是夏天,宿营就更简单了,将睡袋保暖层全部取出,仅留下最外层的油布即可。若是半夜感觉冷,再从马鞍上撤下毯子盖上就成。
秦雷煞费苦心的经营当然不会没有效果。至少宿营地命令一下。兵士们不用再忙活至少半个时辰下寨了。因而当他出现在营地时,除了火头军在忙活着烧水做饭。绝大多数人已经躺下歇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