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从石城山到鄯城未必是从湟北道经过,有一条直达的道路,是难走,可是很近。所以取代了湟北道,成为唐朝通往吐谷浑的干道。但一直没有考出来,严耕望依据是吐蕃的一次出兵,那不可信的,只是出兵,证明有那么一条道,但不是必然是这条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例不要太多。所以在书中直接略过。
第二部分就是主角与论赞婆之战。
论赞婆是这样分兵的,一部分兵力驻守各个关卡,一部分兵力从伏俟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俗名铁卡加古城,但只是吐谷浑重要城池,不是都城,有时候作为夏宫,都城是吐谷浑城,下文),一部分兵力是从青海湖东岸插向海北,想设下一个网子。
这是很正常的,薛仁贵就没有找到论钦陵主力军队所在,最后大败的。
唐朝军队稍稍复杂一点,先是李谨行高调派军从廓州(今循化县西黄河北岸甘都堂)到积石军(古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县境,黄河南岸)。黑齿常之出石城山,刘审礼出湟北道,是迷惑论赞婆的,然后向东北进军(到大拔斗谷大约有二百里路),利用吐蕃大军来不及反应,在大拔斗谷扎下大营,拱卫长宁川道与甘拔道、凉拔道安全,毕竟要等论钦陵回来,不能给他太多的腾挪空间。
薛讷从翠山道出,到承风岭(今贵德县尕让乡千户村附近,湟中拉脊山口,但还不是赤岭,往西才是赤岭),曹怀舜出结啰道,也就是从廓州到承风岭的道路,这条道路也不用质疑的,总长大约一百二十来里,在承风岭前与翠山道相会。
然后主角自己从黑峡川(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务镇镇西山一带,后来唐朝在此设了天成、振威二军),翻越了一些山脉,从这里到莫门道不远了,然后会聚了党项的一些军队,直奔吐蕃九曲军(同德县西,黄河东岸,大小榆谷西南,注,大小榆谷在贵德西南),吐蕃在历史于此地架了一桥,名曰九曲桥,书中用了骆驼桥,那不是的,骆驼桥是唐朝赐九曲之地给金城公主汤沐所架设的。书中借用了一下。
对九曲再注一下,共和县以西,黄河一带,包括少量的河西,主角河西一战,也属于九曲。这个地盘在唐朝历史上,一直没有完全属于唐朝。
然后过桥,从河西到洪济桥(还有一个疑问,树敦城在共和县南,有部分史书说是有可能在黄河一带,没有考出来,若是如此,这一战就是一个bug,因为必须从树敦城经过,若离黄河还有一段距离,书中所说的又能成立)(今龙羊峡水库一带,也是唐军实际控制最远的地区)。然后夺宛肃城(图考里注作共和城不对的,实际在黄河东岸,大约今天贵德县城河或者往西一带)。
第三部分是论钦陵与主角一战。
论赞婆从攻打大拔斗谷军唐军大营,不是迷惑主角,是迷惑刘审礼这个傻冒的。然后攻打百谷城(今察汗诺门汗旗。洪济桥东南八十里处,大小榆谷附近)。刘审礼中伏,大路沿赤岭而下,过了曼头城(兴海北共和县南),就遭到吐蕃大军围剿,这时候离洪济桥并不远,主角只好营救。
(注一下,历史上论钦陵始终不想与唐军正面作战,太耗国力,具体的我不分析了。真实青海之战在后面才发生的,论钦陵这一次出动的兵力不多,以吐谷浑人为主。论素和贵与论赞婆出现了失误,以及李敬玄大军离得比书中所战的远,才让唐军逃回去不少。这次损失之多少无法考证,吐蕃史书里说是十万人出头,有可能不足,有可能是李敬玄人脉好。这很重要的,比如裴行俭的师父苏定方在评书中多作反面角色,无非就是刘黑闼手下大将,根不正苗不红。因此,李敬玄在青海还呆了一段时间,只是要急吼吼地回朝为相,李治恼羞成怒,一下子捋到底。反过来说明损失也不轻,有可能七万以上,十万不足,毕竟是步兵从大非川撤向承风岭,而且仓促之下,比书中所写的还要狼狈懦弱)
被围的地点大约在龙羊峡水库的末端某一片山岭上。
第四部分是逃跑过线。
逃向了大非川,从这里往西就是大非川所在,这是顺着共和中部逃跑的,折向了都兰县东南。关于破逻真谷天气是不是如此糟糕,我很怀疑,都兰县东南天气冷是知道的,可夏天人吃冰,马吃雪?或者李靖一行遇到了恶劣的天气?或者是一片戈壁滩无水源,才从冰山上取来雪水充渴?不过后来从乌海到新疆的且末,这一段道路多有沙漠,渴了喝马血,我倒相信的。无论后人怎么看待唐朝,可唐朝的血气,后人没有了,几个蛋大的国家也敢屡屡打脸,美其名曰,以和为贵,和个屁!和得四面楚歌,八方皆敌,不谈不谈。然后到汉哭山,也就是鄂拉山,到冬给措拉湖,另外东面还有一条道路,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蕃的道路,暖泉、烈谟海,同样也要翻过鄂拉山脉,但两个山口不在一位置。至于乌海的位置前面说过,不需再说了。谁说乌海在托索湖与苦海,我与谁急!周围有几个大川,能向南望积石山,苦海与托索湖有这个条件么?
然后是翻雪山,这条道无论考证了,依据只是一条,松赞干布分两军征党项与白兰,当时吐谷浑不属于吐蕃,那么只好从柏海(鄂陵湖与扎陵湖)或者乌海翻积石山(指大积石山,阿尼玛卿山),这里是积石山余端,应当能攀越过去。具体考证不出来,但可以参照后世的公路,第八道班到雪山镇到军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