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发生的历史时空中,现在的汉城以及周围地区,集中了韩国差不多一半的人口,这个情况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
因为朝鲜多山,可以耕种的良田主要是集中在汉城一带,朝鲜的文武两班,高官勋贵的家业也多是在这里,掌握了汉城,实际上就代表掌握了朝鲜全境。
等到最后一门十二磅炮,从船上卸下来安置在王宫周围之后,驻屯军统领王海也和朝鲜国王以及大臣们明确了职责。
今后朝鲜国王所发出的每一道诏书,还有朝廷的任何公文,都必须经过驻屯军核准,汉城和仁川以及开城的防务,由驻屯军指导进行,对这三处城防各级官佐的任命,驻屯军有绝对的权利。
驻屯军的军饷、粮秣、民夫丁壮都有朝鲜国一并供应,当然,胶州营朝鲜驻屯军将有义务负责朝鲜国的安全,使其不再受到满清鞑虏的骚扰和侵略。
王海私下里也是感叹,这读书人的花花道道就是多,跟朝鲜定下来的这些规矩,一条条看着是为朝鲜好,显得公平无比,可实际上却大家都明白如何。
对方的兵马就在自己的王城中驻扎,杀气森然的大炮座落在里外周围,又有那些被杀鸡儆猴的目的,砍下来的血淋淋人头,朝鲜上下很快的就知道怎么做了,这不是对方还给自己留面子。
最起码朝鲜国王和诸位两班大臣的地位和特权都给保留,而且依旧是让他们发号施令,看起来这朝鲜驻屯军只不过是替朝鲜驻防边疆而已,既然这样,也就不能要求太多了,也就是头上换个主子罢了。
十一月初五,王海的亲笔信被快马送到了仁川,一直在那里主持防务的郑蛟,和带着这封信的山东亲兵一起踏上了回城。
当时有个约定,王海确定自己控制住汉城之后,就派人送去回信……
一直到这个时候,满清那边都没有什么发觉,因为他们派来采买大批货物的商人在朝鲜驻屯军登陆之前就已经是回到了盛京,在这之后,在冬季,朝鲜南北交通经常被大雪所阻断,消息居然一直是没有泄露出去。
在古代这种交通落后,信息流转闭塞的情况下,某地发生变故,只要是封锁得法,确实是能实现保密。
何况刚刚被满清攻占的朝鲜人对鞑虏并没有什么好感,肯定不会有什么主动通风报信的存在,实质上,对于展示了足够武力的大明山东兵马,许多朝鲜的中下层士子和地主们,大多是欢迎的态度。
毕竟对于几百年的朝鲜传承,这汉家衣冠代表着的可是正统所在,也是朝鲜对文明的向往所在。
十一月间,走仁川和山东这条线,因为渤海的风大浪大,并且海冰出现,实际上要先沿着朝鲜海岸线向南,然后再折向山东,在莱州的灵山私港一带上岸,这花费的时间可真是不少。
事实上,等确定的消息到了李孟的手上,已经是腊月初了,崇祯十六年也要过去。
这个消息先送到的是齐国公的谋主公孙先生那边,谋主和军师的称呼是非正式的,但这个称呼所代表的地位却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