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页

宋时明月[校对版] 赤虎 2216 字 2023-03-15

赵兴再问:“为什么吐蕃人恰好在这个时间出兵?”

帅范回答的很顺利:“去年雨季过后,我们攻克了大理,这个局面打破了这片区域的势力平衡,吐蕃人当然要有所表态。可惜山路崎岖,消息传递到他们那里,大概也到年末了。年末开始大雪封山,他们想出来也无路可走,只好在春天动手。

我估计,吐蕃人是想着在春季先占领一个立足点,等我们再从外面调兵,便恰逢雨季,雨季过后山区开始转冷,我们要想把他们驱逐出去,又要等到第二年,有一年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在这片地区建设一座桥头堡,此后他们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我们只能穷于应付。

当然,如果我们不堪骚扰,被迫退出大理,那更好,吐蕃人可以打着为大理复国的名义吞下大理这枚熟透的果实。

我也正是想到这点,才想把他们堵到山里的,只要他们不出山,我们熬过了雨季,我相信以大人的手脚,肯定会来支援我们,只是我没想到大人的手脚比我想象的还要快。”

赵兴嘴角浮出一丝奸笑,答:“我也是担心吐蕃人弄出大乱子,才一路急赶,赶来救援的。我们刚占领大理未久,人心尚未归顺,这个时候容不得吐蕃来捣乱,必须坚决的把他们顶回去……你说,雪山什么时候最危险?”

帅范眼睛一亮,自语的回答:“我虽然从来没有来过雪山,但依常情推测,应该是春季最危险。因为冬季雪山,山上积雪冻的很结实,只要不发出大的声响,引起雪山震动,就不会发生雪崩。而春季就不一样了,春季积雪在融化,雪层很松动,随时可以发生雪崩,或者泥石流——我也正是想到这一点,才不敢进山的。”

赵兴决然的回答:“可我们必须进山,只有进山去看看,才能知道吐蕃人的具体打算。”

帅范摇头:“从吐蕃人队伍只是三三两两来判断,吐蕃人也在担心雪崩,所以他们才把队伍分散。大人,现在不能进山,春季的雪山,你再小心也没用,它发生事故时,可不是个人运气就能避免的,这全凭天命。”

“那就赌一赌我们的运气”,赵兴脸上的表情很狰狞:“吐蕃人在等夏天,等到夏天雪山安全了,他们出山正好赶上大理的雨季,雨季我们的火枪反而不如弓箭,他们等的起,我们等不起,所以我们必须进山。”

帅范沉默片刻,小心的求证说:“大人没有想到吐蕃来袭吗?……我原本以为大人算无遗策,既然早早开始征召‘怪军’,那么在‘怪军’训练完毕后,吐蕃人不会有动作,怎么吐蕃人现在突然动手了呢?大人真没有预料到攻下大理的连锁反应?”

赵兴叹了口气:“意外,纯属意外!接到章楶的信,我以为吐蕃的注意力在陕西,所以我们至少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却没有想到他居然针对我们开始行动了。

吐蕃有能人啊,他骚扰陕西,本来应该留下一支预备队在陕西方向,以应付我们大宋可能的报复,但他居然把军队全部调到南方了——依时间推测,这一个冬天,估计这支吐蕃军队都在行军。唯有这样,他们才来得及从陕西走到云南。这说明吐蕃里有人预料到了朝廷的反应,知道朝廷会制止章楶的两面开战!厉害,这个人是谁?真想跟他烧黄纸,结拜为兄弟。”

帅范笑了:“大人是否觉得自己比较奸诈,没想到吐蕃也有一个奸诈的人,所以才起了惺惺相惜的念头,是吧?可惜我们的人上不了高原。”

帅范说的这句话是关键,在宋代简陋的设备下,普通人无法应付高原反应,一旦走上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常常觉得空气中氧气不够,呼吸上不来。而吐蕃人却能适应高山环境。这就造成了宋人一面倒式的挨打局面。吐蕃人只要缺什么了,就下山来抢劫一把,而后退回高山,宋人只能望山兴叹。

然而,高山反应从来是一面双刃剑,宋人爬不上高山,从高原下来的吐蕃人也要适应低地环境骤然从高原上下来,他们也适应不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而产生一种“醉氧”状态,为了摆脱醉氧状态,他们必须在低洼处休整一段时间,等适应了低地环境,才能恢复战斗力——这也就是帅范猜测他们必然躲在山中某处休整的原因。

“你跟附近的百姓关系如何?”赵兴平静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