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页

步步生莲[校对版] 月关 2199 字 2023-03-15

折子渝皱了皱鼻子,说道:“贺兰山下,千百年来黄河冲积出了大片的平原,确实适合农耕,不过,光是教授他们耕种的本事,把一些游牧在沙漠戈壁地区的贫穷部落迁徙过来,未必就能把这个地区发展成兴旺的农业地区。等到大量的人口集结过来,你会发现开荒垦耕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种子、农具、土地收成能够养活他们自己之前的粮食供应,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你的府库已经掏空了,只靠朝廷,发展不起来的。”

杨浩目光一亮,喜道:“不错,种大学士、户部范尚书都和我提过这些事情,女诸葛有何高见?”

折子渝道:“两位大人是什么看法?”

“完全相左的意见。”杨浩苦恼地蹙起了眉头:“范思棋掌着户部,我想大力发展农耕,可他那里缺钱缺人缺东西,什么都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我西征玉门时,一路上吞并了凉甘肃瓜沙诸州,许多曾经扶保当地诸侯与我作对的豪门世家被我迁去夏州,现在又迁来了兴州,这些世家豪门离开了故地,田产宅院和店铺都变卖了,现在手中有大量的浮财正愁无处投入,其实可以大力借助他们的财力,划定地域给他们,由他们招纳佃户,向佃户提供农具、耕牛、种子和各种生活资料,以完成土地开发。

不过,种大学士却有异议,他说,掌握着大量土地的田主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大的权势,任你律法如何森严、制度如何严密,他们总能利用权势,想方设法地逃避税赋和各种差役差派,再不然就全部转嫁给佃户,不断提高地租,而佃户既没有能力逃避官府的差派税赋,又没有那么多浮财来缴纳税赋,最后就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一旦税赋过重或者适逢灾年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揭竿而起,历朝历代民乱的根源,大多起源于此。因此认为还是应该均田地,不说绝对的均田地吧,也应该避免豪绅世家掌握绝对多数的田地。否则,不啻于饮鸩止渴,眼下的问题解决了,却埋下了祸乱的种子,也许三五十年,也许百十来年,必酿大乱。”

杨浩叹了口气道:“这一下问题就来了,不给予那些豪绅世家大量土地,他们就没兴致掏钱雇人开荒垦田,没兴致置地买田,没兴致购买农具、耕牛、种子,更遑论土地有了收成之前养活大量迁徙来的百姓了。我又不是山大王,难道能从人家的口袋里往外抢钱?可要是依着范思棋的主意……”

杨浩摇了摇头,脸色沉重起来,当这个大王固然风光,可是除非把一句臭名昭著的:“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奉成人生箴言,否则施政岂能只顾当下,不为子孙后代打算?

折子渝扭过头来,诧异地瞄了他一眼,说道:“当初,你以宋国宣抚使的身份宣抚唐国,各处都走了一遭,就没了解一下江南的租税么?”

杨浩道:“我当时可没想过要当皇帝,去了解这些东西干什么?那段时间,我主要是了解唐国的山川地理,兵马布署,民政经济,自然了解不多,怎么?江南田地租税有甚么特别之处?”

折子渝微微一笑,说道:“原来如此,我说呢,江南领风气之先,许多东西都比北方先行一步,继而再慢慢风行于世,我因为家兄当时是府州之主,自辖一地、自据其民的缘故,却很注意这些东西。据我所知,你所在的霸州等北方地区,仍以分成雇佣佃户,地主提供土地、农具、耕牛、种子,每年收获的产物,田主可得五成、六成,七成甚至高达八成的。”

这个杨浩是知道的,点头道:“不错,丁家当时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分别向佃户收取六成、七成,最肥沃的土地也有收取八成的。”

折子渝道:“这就是了,佃户种地,不管如何伺弄,收成越多,田主拿的越多,留给他的始终有限,所以佃户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伺弄土地都不怎么上心。而田主的收成每年根据实际收成都会上下浮动,这样一来,就算碰上个好心的地主,没有把赋税转嫁到佃户身上,也会在收成的多少上下功夫,从而避逃税赋。”

杨浩虽是后来人,但是对古代的土地政策,仅记得一点皮毛还全还给学校了,并没长一颗百科全书的脑袋,范思棋站在户部的位置上,想的是如何以最有效的政策发展农耕,兴旺经济,而种放是内阁大学士,总揽全局,考虑的就更全面了些,还要考虑这个问题涉及的政治安定方面,结果两人各有侧重的争论摆到杨浩面前,把他也难住了。这时听折子渝一说,似乎她有比较好的办法,立即上了心,专注地听起来。

折子渝道:“在江南,大多已实行定额租,也就是说,不管丰歉荒熟,每年佃户都按最初议定的数额交租,之后不管剩余多少全都归自己所有,实行定额租,田主基本就退出了农耕生产的管理,只管到期收租,田地收成好坏他都不需操心。

田主对佃户的控制弱了,佃户如何种植、种植什么,也就可以自主决定,只要到期能缴纳约定的地租或其等价物就成。同时,在定额租下,如果收成多,佃户自己得到的就多,因而会更安心农业,更热心改进农具,学习耕作技艺,进行精耕细作,注意保持土地的肥沃,家里富余的粮食多了,家中一些人还能从土地里刨口食脱离出来,植桑养蚕、织布养鸡、或者做些泥瓦逝、木匠等活计。”

杨浩心里一动:“他娘的,这不就是土地承包,自负盈亏呢,我怎么就没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