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页

石坚知道申义彬在想什么,他说道:“非是我炫耀,之所以到今天大理段氏对朝廷举措,置若罔闻,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有太祖皇帝的遗旨,不敢大动兵戈,所以必须要进行一到两场战斗,以示震摄。但大理地形以山势多,一旦散开,游击而战,最后整个局势将会糜烂。我这样一说,这些人肯定会龟缩于城里,以求城墙高大,来图自保。反而比在野外作战更加对我们有利。”

这一战不但要进行,而且还要漂亮。

一旦时间拖长,让大理看到希望,以后宋军不得不进入持久战。这不符合石坚的计划。其实不难,只要大理军队,舍得放弃城池,利用群山茂林的掩护,如果石坚想达到目标,没有一年半载,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战争拖长,死的战士更多,仇恨加深,不利于这个地方的管理。

善阐府是大理的一个重要的古城,当然它后世更加重要,名字更好听——昆明。

没有在修建道路时,宋朝与大理有三条重要的通道,第一条自横山寨——自杞——善阐府道,横山寨隶泗城州,泗城州在今广西西北之隆林、田林、乐业县及百色市的一部分,且包括贵州贞丰、册亨、望谨县,其治所在今广西凌云县。自杞国在今兴义市一带。因为离宋朝偏远,宋朝不感兴趣,虽然属宋朝羁縻,然自立为国。这次也是石坚允诺成州的一个大部族。

第二条山道就是横山寨——罗殿——善阐府道,罗殿与自杞形势差不多,也自立为国,其中心在安顺地区。

第三条就是横山寨——特磨——大理善阐府道,其中的特磨也就是著名的特磨道。

在地图上看不远,可由于是山道,七弯八扭,标准行程约为一千八百里左右,正常一个人行走需二十六天。

由于宋朝的内敛,对南方采取的是抚慰与招纳的态度,也就是“和平发展”,不干涉其内政。即使是交趾李朝大肆入侵,也视若无睹。为了自保,大多情况下,是南方各族百姓自己反抗交趾的入侵。

虽然这是一种懦弱的政策,可也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让南方自主发展,民间贸易增加,大理的特产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以及药物沉香木、甘草、石决明、井泉石、蜜陀僧、香哈、海哈都从这三条古道涌向宋朝。以及后来因为西夏的崛起,宋朝马匹不足,马市盛起,大量滇马进入宋朝。因此通道沿线及邕州与安南交界地兴起了横山寨、水平寨、钦州等几大博易场。

但这是一段扭曲的历史。

宋初年,宋朝大将王全斌平蜀,大理遣使奉牒庆贺。宋太宗时,大理要求内附,宋朝册封大理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982年,宋太宗诏黎州“造大船于大渡河,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994年宋朝封大理段氏为“检校太保、归德大将军、依归忠顺王”。

表明上看宋朝与大理的关系密切。实际上大理对宋朝怀有深深的戒心。在南方与交趾一东一西,互相遥应,制衡着宋朝南方的策略。而历史学家,也指责宋朝的内敛,说大理多次内附,可宋朝置若罔闻。有人说大理国主动示好与巴结,多次请求臣属、纳贡、要求贸易,对中原文化求知若渴;而宋朝则多少显示出不屑、疏远、猜忌、戒备、防范和冷淡。大理国的热脸总是贴着宋朝的冷屁股。说宋太祖将唐朝的灭亡归于南诏对晚唐的骚扰。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当时宋太祖就敏锐直觉到宋朝的危机并不是来自南方,而是北方。至于南方,宋太祖并不是不想,可关健一无实利,二来宋朝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大理?吞下去以当时的国力并不上算,如果还按照唐朝的办法,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一旦来往密切,觊觎宋朝虚弱,难免会有南诏之事发生。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两国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使得关系回暖,那就是段誉(应当是段正严,也叫段和誉),虽然当时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可这个皇帝眼光远大,意识到宋朝对他们大理不感兴趣,而宋朝却是大理的重要屏障,因此主动多次请求加强两国关系。经他多次努力,宋徽宗才同意大理是宋朝的藩属。即使北宋灭亡时,段誉还多次进贡,要求两个继续加强来往。但宋朝对大理还存着偏见与戒心。直到元蒙对两国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