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页

也只有他能象皇上要饭吃了。

古时在大臣谈论国事时,不准吃饭的。御宴也是指特殊的节日。那一次石坚在喝粥,那纯是刘娥听了石坚禀报的那些事,气大臣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宋徽宗刚执政时,那时候还算是英明的。一个大臣与他谈论国事,从早上到晚上。小徽同志饿得头晕眼花,不耐烦了,说朕饿了,有事明儿说。这个大臣还没有等他站起来,这个大臣一把将他袖子抓住,说你别走,我们还没有说完。小徽于是挣扎,还真饿了,他还年青。于是一拉袖子破了。他急了,你有话好好说,将朕衣服撕碎了象什么话。这大臣说,陛下不惜衣服撕碎,做臣子的宁愿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徽宗大为感动,说有这样的好臣子,朕无忧也。他命令侍从把这件破衣服好好收藏起来,将来用做表彰正直有节操的大臣。不过,宋徽宗当看到蔡京写的字后,就开始敲响了宋朝覆灭的响钟。最少一开始,他的作为不亚于宋真宗。其实对宋朝来说,能达到宋真宗这样的皇帝,守成足矣。

不过现在看这架势,都明白了,石坚还有许多事情要禀报。当然,离开京城这么多天,作为宰相,回来后一定会有许多事务要处理。

吃完了饭,继续商议。石坚只做了大致的安排,如何细致地落实下去,还有派那个使者前往这些部族,前一次那就试探,这一次是正式谈判。而且还不能正大光明地前去,必须要精明能干。否则还没有到达人家哪里,让契丹逮到了,到时候双方下不了台。

将这些事情落实下去,赵祯才问道:“那么第三步计划呢?”

石坚回答道:“第三步计划就将将所有这一片地方的百姓迁移走。”

他手在地图上画着,一直画到雅鲁藏布江,也就是现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为止。天竺他没有动手,这不是开疆柘土,而是一边吃一边消化,才能真正将这些领土归于宋朝之下。否则那是浪费国家的钱,几仗打下来,宋朝也完了。而且现在无论两湾大陆,南洋各岛,或者是大洋岛,都急需要劳力,这一批百姓来得正是时候。

可是赵祯又部道:“但将他们全部迁移了,这地方的土地哪来的百姓耕种?”

石坚摇头说:“不是朝廷耕种,而是卖。让商人自己折腾,朝廷不参预,否则有可能得不到利,反而引发动荡。”

如果朝廷经营,地是不指望钱了,还要动援百姓前去开垦,也许旨意是鼓励百姓前去,但是下边官员不这样想。这也是包括杨炎那种意识超出了一千多年两税法,后来变成了夏税秋税的两税法的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也是这个原因,都是错误地估计了下边官员的执行能力。因此让百姓自己去做,反而更好。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石坚迁民的主要目标。因为这里森林茂盛,容易躲藏,有一些地方开始有了国家意识,因此他们必然会反抗。而且剿还不好剿,往森林里一躲,什么也找不到。当年连老美都吃了大亏,最后停战的原因就是这个。因此那天石坚特地与申义彬赵蓉商议了这个游击战的破法。

只有将百姓全部迁走了。然后变成商人的地盘,他们与这些叛军或者叫义军联系,再提供他们援助?脑子也没有坏。这些叛军也就是失去了当地百姓的支持,这才是游击战主要根本之一。或者他们参风露宿?吃些野果子,再来个九阳神功?扯。到时候就象现在宋朝内腹的一些叛党,很快就会被消灭。

而且朝廷税务照收,还节省了大量的官员,同时商人也因为低税与少了制肘,皆大欢喜。这种模式,已经在南洋各岛上出现。其实石坚这种方法,还是欧洲那种总督制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不惜成本,让百姓流动,让他们失去根,这样以后不会出现民族独立现象。还有一个,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管理。

也就是政权军权在官府手中,甚至提供军队保护他们。商人自己有独立的经营权,还有少量的私人武装。

这一点石坚没有解释,在座的几个人都知道。然后他说道:“还有另外的原因,这个需要一段时间,正好各个商人回转过元气,而且矿藏也开始盈利,到时候可以筹款。”

不然这些商人还没有消化过来,就是拍卖,他们也拿不出钱来。其实石坚这种做法,也等于变向地刺激经济发展。大量的投入,本来就拉动了资金。然后再大量地变出钱来。钱一直在流动,但产业却在不断地翻大。结果商人的资产增大,百姓也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