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页

“……京师的守备地方官吕万才是王通的心腹亲信,他在王通离开京城之后立刻被撤职,一同被撤职的还有锦衣卫指挥同知李文远,但锦衣卫和京师其他治安官署中,有太多太多王通的人,京城对王通来说,完全是个筛子……”

历家和马家没怎么迟疑就选择站在王通这边,已经把持禁军和京营的陈家和唐家在观望一段时间后也开始保持中立。

万历皇帝发现军方根本不和他站在一起后,终于认识到事不可为,他不是太祖朱元璋,王通不是病死的徐达和常遇春,也不是那些乖乖等死的开国功臣,王通虽然忠心,但并不是毫无防备,他一直在做准备做谋划。

“人不这般对我,我不这般对人”这是王通的原则,不过很多事一动起来,就很难停下了。

而且到了这样的局面,就算是王通和万历想停,也停不下来了,多少人盼着如此,尤其是王通这边。

在极小的圈子里有流传,消息到了徐广国那里的时候,徐广国第一个反应绝不是悲恸和遗憾……

第1136章 人总是要长大

对王通阵营来说,徐广国是很特殊的一个人,他的特殊在于文官阵营也接受他的存在。

王通身边的文人都是举人出身,这个举人出身就和进士为主的中枢文臣以及地方上的高位文臣划清了界限。

顺天府尹吕万才、松江知府杨思尘在其他文官眼中,那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之辈,是当时阿附枭雄的奸佞,吕万才和杨思尘自然知道士林对他们的评价,他们也不求什么接纳,只是一门心思的办差和为王通做事,这等忙碌实务的行为却让他们和其他人拉开了更远的距离。

徐广国不同,他的叔父曾做过户部侍郎,他本身也是那个圈子的子弟,在河南潞王封地做知府这个经历,让徐广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万历皇帝的知心人,最起码,他是因为立功才有了升迁。

而且徐广国替王通在京师大把撒钱,沟通清流舆论,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大批的清流士子交好,算是有了人情的积累。

他心思活,去了辽宁之后,京师的各项打点从来没有放松,其实清流浊流,给了好处就是朋友,徐广国一直是上上下下维持的不错,大家也不把他看成是王通的铁杆。

不过,徐广国是这些人中最先明白过来的,他们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因为王通,王通平安,他们也平安,王通向上走,他们也能跟着走的更高,如果王通不在了,凭什么会让他一个没什么资历背景的举人在这么高位上坐着。

入朝之战结束后,徐广国尽管就是做后勤整备之类的差事,可依旧是积攒了足够的功勋,徐广国接下来的选择也很有趣,他这个资历出身,尽管有大功在身,但来到京师中枢的话,肯定不会有什么实职,还不如在地方上呆着自在,尤其是徐广国在辽宁,府州县都是他安排下去的人,军方对他也是支持,那就是土皇帝一个,自有天地,可徐广国却主动选择来到京师,在户部做了个右侍郎,除了位置高点,好处什么的基本没有。

等李虎头被刺的那个年份,总算是累计年资,在众人的反对之下,调任刑部左侍郎,向前进了一位,但论起影响力,还不如户部那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