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朴眼见下方的叛军突然倒戈,那几个带头发动叛乱的渤海宗室子或是被杀、或是被擒,已根本无须魏军将士出手,这场兵变便已迅速平定……他又和颜悦色的安抚了身边的大玄震几句,心中则寻思着毕竟当初渤海人曾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所以历经契丹灭国,转而又接受魏朝的统治,还会有遗胄移民仍抱着复国的期望,这也在情理当中。
可是问题在于,对于这些亡了国的渤海宗室遗胄而言,有多少人能够审时度势,认得清现实;又有谁会铤而走险,逮着个机会便要生事作乱,而不惜对抗中原王朝。
如今既然已揪出了几个主张复国独立,且最为激进的渤海宗室子,如今看来他们倒成了作死的典型……起码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以内,想必不会再有大氏遗胄试图作乱谋反。
只要绝大多数渤海人认同成为魏朝治下臣民,以后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能够长治久安,而让他们得以安居乐业了……王朴心中暗忖,不过就眼下而言,渤海叛军就是契丹、泰封双方要利用的棋子,可是敌方现在还尚不知晓,大显荣要在辽阳府引发的叛乱已经被轻易平定了。
推敲耶律德光、王建的计划,以王朴的智谋而言,也能猜得出对方唆使大显荣突然发动兵变,夺取魏朝现阶段经略辽东地区的要地辽阳府,也很容易让各路驻防的魏军陷入混乱,契丹与泰封双方趁机一并调遣重兵,南北夹攻,也的确很有可能再夺回大片疆土。
届时契丹、泰封、渤海叛军三方便会按先前的协议,各自瓜分领土,然而暂时达成攻守同盟……魏朝再要征讨白山黑水地区,还是会劳师远征,并且因为气候、地利等因素险阻重重。长期的战争再打下去劳民伤财,直至拖垮中原……那么耶律德光夺回契丹故地,泰封国王建北拓蚕食辽东,渤海叛军复国称王的目的也都达到了。
可是如今敌方的计划,从第一步开始便已失败了……王朴心想如今正可以将计就计,引诱契丹、泰封派出的军旅长驱直入,只不过他们来得轻巧,然而还想再回去时,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
过了冬天,鸭绿江水面上的冰也都已融化了。呈碧绿色江水川流不息,直朝着东面滚滚流去……然而鸭绿江两岸,却都扎下了大片的营盘,到了夜间相继燃起篝火,隔江望去,隐隐也看见对面营寨外侧有携弓持矛的兵马巡弋。
位于鸭绿江南岸的泰封军联营,竟也是一眼望不到边际,规模甚是浩大……看来这次国主王建也是不惜下血本,出动近十万的兵力抵至江麓南岸,即便眼下尚还没有对魏朝正式宣战,可是已摆出一副要大举向北进攻的势头。
自大先前北迁的泰封国军民,彻底成为诸部生女真争抢的猎物,折损了大量的人口,余众又灰头土脸的逃了回去之后……先前魏朝、泰封双方有所争议,位于鸭绿江以北的地盘,已经尽为魏朝掌控。而鸭绿江以南,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的曷懒甸地区,当地生女真部族也已倾向归顺魏朝。
而当初作为渤海国下辖十五府之一,治所处于后世吉林省浑江市临江镇地界鸭渌府,如今已完全归从于魏朝。所以泰封国大军自朝鲜半岛西北部北上至此,一旦从这片水域渡江,便相当于派兵直接无端入侵中原王朝的领土,也意味着双方彻底撕破脸皮,而将直接爆发国战。
既然泰封国派出近十万规模的军队屯兵于两国边界,魏朝方面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不但几路兵马集结过来,还有舟师舰队在鸭绿江北岸摆开阵势,做好了警戒。但见对面江面上也是帆云蔽日,泰封国的水军似乎也随时将进入战斗状态……
泰封国那边看似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奇袭;而魏朝军队严阵以待,也摆出副你敢过来,我便灭你的架势。本来陈兵于鸭绿江两岸的两国水路军旅剑拔弩张,似乎稍微摩擦出火星,便将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然而忽一日,在鸭绿江安营扎寨的各路魏军,却忽然拔营北撤,而且走得仓皇急遽,真就如同后院失火,而只得尽快撤兵一般……
鸭绿江以南,一直密切关注对岸魏军动向的泰封军见状,便立刻赶赴中军大帐,禀说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