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玄震与大光显二人,做为带头召集渤海遗民对抗契丹的亡国宗室遗胄,都是意图复辟国祚,以后也有与魏朝为敌的可能。但是他们彼此容易闹起内讧,而后者更受泰封国王建的影响……对于这两股势力,直接强行用武力征服是下下之策,还是要尽可能的瓦解分化,想法设法让更多渤海遗民放弃复国的打算,转而情愿接受魏朝的统治。
当魏朝的势力触及辽东,而势必要与被契丹覆灭的渤海遗民打交道之时,李天衢先前便已意识到大玄震、大光显之所以被渤海遗民推举为反抗契丹的首领,因为他们都是那个民族所建立起的国家王室成员。
可是却还有一个人,在渤海人的心目中的威望,还有大过他们王弟大玄震、世子大光显的身份。所以李天衢也已经下诏安排部署,心想只要将那个人控制在手中,那么想必也会水到渠成,招抚得大量本来意图复国的渤海遗民,转而甘愿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
……
燕山北隅,地处后世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唐朝时节北属契丹、南属奚人聚集地,与满清康熙设木兰围场而在后世得名,是辽、元、清朝时节皇帝避暑狩猎之所,而属于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脉的过渡带。
湛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这片连结广阔草原与平坦林地的区域本来甚是幽静……然而大股甲骑纵马飞奔,卷起滚滚蹄声如雷,使得各种禽鸟惊飞,诸如豹、狼、獐、狍、鹿、野猪、狐……等走兽也是闻声避散。而催骑驰骋,犹如洪流一般的骑阵当中,正有人高声说道:
“再往北行三百里,于前朝唐廷松漠都督府辖地,契丹另行修筑,而幽禁渤海末主大諲撰的土城就在那里!如今契丹集中兵力于临潢府西楼,对那处土城的守备不严,既然有疑兵策应,想必一举奔袭过去,接引那大諲撰归来,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第1354章 奔袭得手,搭救亡国之君
渤海国第十五代国主大諲撰,于亡国后与其正妻被押解着离开国都忽汗城,而安排到后世蒙冀辽三区省交界处的土城。对于那么个失了势的亡国之君,契丹虽然没有斩草除根,也不过视为阶下囚罢了,也没打算将大諲撰带到国都临潢府西楼,草草的在西面筑了座土城子,便打发其在那里了此残生。
当年耶律阿保机东征渤海国时,在诏书中便有言“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而契丹之所以将渤海国视为世仇,也是因为当初渤海开国君王大祚荣,曾于唐朝武周年间,与契丹联手发动叛乱,结果唐廷中宗皇帝在位期间,遣使招抚,而大祚荣又欣然接受,并派次子大武艺入侍唐廷,表示臣服……契丹方面便将此事视为背叛,其实归根到底,阿保机就是需要个动手灭了你国家的借口。
然而当初契丹一路打到了忽汗城,大諲撰先是被迫请降,然而又在臣民的请命下再度聚集兵马反抗……可最终契丹大军攻入王城之后,还是不得已带领臣僚归降。
耶律阿保机恼恨大諲撰出尔反尔,便于纳降时所骑乘的两匹战马的名字,改称其为乌鲁古,又称渤海王后做阿里只……如此有意羞辱,显然也没打算厚待大諲撰这个亡国之君。
凭心而论,契丹按正史线因疲于应对渤海人的武装反抗,遂在一段时期内,减免渤海族民的赋税,而且于白山黑水地区,任用了大批的渤海官员。只不过大諲撰这个国主却倍受冷落漠视,契丹也只将他当做要终身监禁的闲人罢了……
如果随意寻个由头杀了大諲撰,恐怕会激起已经接受契丹统治的渤海人的反心;可是契丹又要提防他与旧时臣僚接触,再被拥护着图谋复国……所以最好的法子就是另筑城使居之,将大諲撰与外界隔绝开来。
如今契丹形势险恶,耶律德光心焦气躁的终日思量如何挽回颓势,自然早就将对于契丹再无半点用处的大諲撰抛在了脑后……而魏朝夺回燕云、兼并辽西,派出奇兵去抢来被幽静于后世辽、冀、蒙三地交界处土城中的大諲撰,已是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