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敬德早年做为遣唐使,毕竟在中原留学受业,所以比起后代子孙,他起码还要点脸……而渤海亡国不久,他主子王建要争取北拓疆土的名义,便刻意收容大批渤海遗民,也属于典型的底气不足,才要大举造势。所以金敬德与韩熙载起码要根据史实的基础上争辩,也总不能睁着眼说瞎话,直接在魏朝朝堂中宣称不但百济是我祖宗的地,所以你们不能拿,还有高句丽、渤海人也都是我祖宗……
六百多年前的烂账既然不便细究,否则反而对泰封国更为不利……金敬德倒也很快想好了应对之策,他又假模假式的向李天衢躬身施礼,并高声言道:
“鄙邦心诚愿与天朝亲善,当然承认大魏受命于天,江山社稷延续前朝唐廷正朔……只是上国宣称继承前朝疆土,也理应按当初唐廷与邻邦缔约,而划清彼此疆域界线吧?”
李天衢闻言眉毛一挑,沉声道:
“此话怎讲?你且说个明白。”
“大魏毕竟乃是天朝上国,想必不会与鄙邦争弹丸之地……”
金敬德先是以退为进,仍要给中原王朝戴高帽,继而又言道:
“当年高句丽、百济覆亡之后,新罗也的确曾与大唐兵戎相见。可是后来文武王向中原奉表请罪,唐廷亦允许藩属伏奉恩敕,浿江以南,宜令新罗安置,而后仍按宗藩邦交往来,彼此亲善如故……故而按前朝缔约,浿江以南皆为新罗国土……天朝以王道教化恩抚四方,以诚信为先,又岂会毁约而无端侵占化外之地?”
按金敬德的意思,辩论领土归属,也就别扯到六百多年前了,否则自古以来的那笔账不好算……咱们就按着唐朝与新罗达成的停战和议,中原王朝当年可是承认了浿江,便是后世的大同江以南,确定就是那时达成三国一统的新罗疆土……而后百济甄萱自立,他本来也是新罗治下的土豪世家出身,那么魏朝方面以藩臣属国的名义,助他讨伐篡位逆子也就罢了,但是直接设置都护府统掌当地,这就与理不符了吧?
你魏朝说是延承中原正朔,就宣称当年大唐直接、羁縻统治过的疆域,都是应收复的领土。但是当年唐朝与新罗达成条约,就已经承认放弃统治过十几年的两湖之地了啊,而魏朝出兵渡海,便已经侵犯到浿江以南的领土了……
中原王朝,不是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居么?总不能对您有利的就宣称继承前朝疆土,却又不肯承认前朝已经签订的协议吧?
“好啊!就以当初唐廷与新罗达成的和议而论,这可是您说的!”
然而金敬德方自说罢,就听韩熙载抚掌击节,立刻接茬回道……他面色一变,心想这又被对方抓住什么把柄时,便见韩熙载笑吟吟的又道:
“足下说按当初唐廷于新罗的和约,便以浿江为界,而甄氏百济出自新罗,所以他所占据的两湖百济故地,不应由中原王朝占据……可是王氏泰封,岂不也是从新罗国自立出去的?
然则泰封国趁着契丹势微,又明里暗里的向北扩张至鸭绿江南畔,甚至还觊觎辽东各地,如今治下疆土,又有多少于浿江以北?甄萱以百济为国号,可他如若因为是新罗豪族出身,治下疆土也要按唐廷与新罗的和约划定的话……足下是泰封国来使,并非新罗国使臣。如若以从新罗自立出去的国家自居,那么按前朝缔约,又岂能到浿江以北谋地掠土?
王氏泰封,占据浿江以北的高句丽故地,便未曾遵循唐廷与新罗达成的协议。可是提及百济两湖之地,这却又要以新罗臣属自居,如此哪一种说法更为有利,便要以此而论。这岂不是如贵国先主弓裔那般,先是自称新罗景文王庶子,而后却又妄称要复兴高句丽,只要有利处的,就连祖宗都可以随意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