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页

唐末大军阀 云霄野 2254 字 2023-03-08

当初李天衢的身份还是两镇节度使,为广开财路,那金敬德也算是在泰宁军藩镇下属官司当过职。不过他到底是新罗贵族出身,后来还是归返故地去了。

当时朝鲜半岛上妖僧弓裔东侵新罗、南攻后百济而一时间最为强势。新罗日渐衰微,又丢了大片国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难以维持与中原之间的海贸来往。

而王建兴兵反叛,将他那众叛亲离的旧主弓裔推翻下台,对新罗的关系有所缓和。偏偏又轮到后百济国主甄萱,屡次出兵,将孱弱的新罗国按到地上摩擦……那时新罗便有大批世代官僚出身的贵族,选择去投奔比甄萱更懂得收买人心的王建,这金敬德想必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泰封国使臣金敬德做过遣唐使,对于中原自然也十分了解。李天衢心说他做过我藩镇内当职的属僚,彼此即便算不上交情深厚,但好歹也曾有过人情来往,所以王建要派出使臣前来交涉,这金敬德的确也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既然是曾经相识的前来,也不妨与之一见。李天衢遂吩咐下去,准许泰封使臣金敬德入朝前来觐见。

直到金敬德一路来到汴京内朝,被宣入殿中,他低眉顺眼,余光甫一扫到端坐在龙椅上的李天衢那边,便毕恭毕敬地朝着大魏皇帝施见驾礼。

“免礼平身,金敬德,你也算是朕的旧识,也不必太过拘礼。只是当年初会时,你还是新罗派至中原留学受业的贵胄子弟,如今却做了泰封国的属臣……泰封国主遣你前来,又所为何事?”

李天衢口中说着,也注意到金敬德的身形有些佝偻,动作也已显露出几分老态。毕竟从他返回新罗,这一晃也已过了三十多年光景……李天衢依稀记得,自己先前对于此人的印象尚可,觉得他年轻力壮,还有几分饱读诗书,也有魄力经手中原与朝鲜半岛海贸事宜的学子气息。

只是李天衢如今再打眼一瞧,看那金敬德经历三十余载宦海沉浮,从对方的举止感觉,也更似是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惯了的老油条。

而金敬德如今是以泰封国使臣的身份,觐见中原正朔帝君,他自知不便逾矩去向魏朝皇帝套近乎,遂先称陛下还记得微臣,实感诚惶诚恐云云……又道贺魏朝大挫契丹,威震八荒、慑服四夷,还表述泰封国自王建推翻弓裔之后,愿与天朝永世修好……只不过场面话说完,接着又提及辽东与后百济等问题,他这才是点到了这次外交事务的正题上。

即便金敬德少壮时节,便作为遣唐使至中原留学,学的是汉书儒学,见惯了华夏风土人情,还曾在李天衢统掌的藩镇作为幕僚效力,即便谈不上什么君臣情谊,但对他而言也是出国留学末期一段“打工做官”的经历……不过说到底,金敬德并没有留在中原彻底融入,而毕竟是个返回故地的三韩人,他所处的立场,也必定会站在泰封国王建一方。

所以金敬德即便尽可能的措辞恭敬柔和,可是他还是提及魏朝不该兴兵攻打后百济,甚至灭其国吞并疆土……因为那一方领土是三韩故地,可不是中原王朝固有的疆土,所以朝鲜半岛上三国争霸,那块地泰封国可以占,新罗国也可以占,但是如果魏朝强行占领,则根本不合道理。

李天衢闻言也不着恼,只是嘴角微翘,显露出一抹冷笑……而大庆殿内,如今在魏朝朝堂当中的年青才俊,而时任中书舍人的韩熙载便哈哈一乐,立即出班笑称道:

“笑话!当初唐廷贞观年间,是新罗遣使入朝,陈述百济攻取其地四十余座城,又意图与高句丽联合,而断绝新罗入朝之路,遂乞请唐廷出兵征讨。

后来大唐几番东征,于高宗皇帝龙朔年间讨灭百济。而据我所知,百济、新罗彼此对持六百余年,直至唐廷出兵讨灭高句丽、百济两国之前,新罗何时曾占据过半岛两湖(朝鲜半岛古称西南地区的全罗道为湖南地区,与别称湖西的忠清道合称为两湖地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