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段期间,猛火油弹凌空砸落,又有些战船在调转船头,向白藤江口下龙湾撤退的过程中中弹起火。不少被火焰焚烧,只得跃入海中的交趾士兵没有同僚接应,只能使尽吃奶的力气,朝着西面岸边的方向游去……而静海军水师尚还没有对魏朝舟师造成任何杀伤,便已损失了三十来艘船只。
“交趾军也按说也应该听闻过我朝舟师的火器厉害,贸然出战,却又轻易退去。陛下远在汴京,却刻意遣使传口谕叮嘱我等,果然见识深远,绝不可轻敌冒进,哼……看来敌军果然有诈!”
魏朝舟师前阵的一艘楼船之上,如今也已官居水军都指挥使,而奉命统领舰队打头阵杀入静海军水域的柴克宏冷眼眺望,瞧着交趾船队败返而去,却并没有贸然趁势追击,只是对身边的军校沉声说道。
吴权以为魏朝将士不知静海军江口要地的水势,应该也不可能看破于白藤江口设下大片木桩,趁着涨潮退潮时对大量战船造成破坏的计划……可是李天衢却记得很清楚,正史中南汉水军大举来犯之时,吴权那厮便有言道:
“若使人先于海门,潜植大杙,锐其首,冒之以铁,彼船随潮涨入杙内,然后我易制,无有出此者。”
也不只如此,按正史线走下去,再过个五十多年。静海军经历吴权病逝、杨三哥篡政、又有丁部领平定十二使君,重新统一交趾,建大瞿越国对内自称皇帝,对宋朝则奉表称臣等事件。直至交趾黎桓篡位,废丁朝建立前黎朝政权,宋太宗赵光义则以扶立丁朝国主复位为名义,派兵南征讨伐,黎桓便仍是命令水军在白藤江里打下许多木桩,用以阻拦宋军的战船;
再过个三百多年光景,轮到元朝南下征讨安南,由于粮草难以为继,乃至天气酷热、水土不服等因素只得退兵。然而水军行进至白藤江口,仍是有大批战船被水面下的大片木桩铁橛凿沉,致使元朝水师全军覆没。
所以三次白藤江大战,中原王朝但凡打倒这里,如今的静海军,后来的安南国使得都是同样的套路……吴权自以为魏朝不太可能识破他的计划,可李天衢却心说从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元代……我但凡了解到那几场战事的经过,便总会出现“白藤江”、“涨潮退潮”、“水面下打木桩凿破战船”等关键字眼……
只是如果要走水路征讨静海军,这白藤江口便是必须要拿下的兵家要地。如若莽撞冒进,在不明水势地形的情况下,的确会容易中了敌军的算计……便如史载线中南汉刘(上龙下天)再度发兵征讨静海军,其实便有近臣向他进言“今霖雨积旬,海道险远,吴权桀黠,未可轻也,大军当持重,多用乡导,然后可进”……然而刘(上龙下天)为了趁着杨廷艺为部将所杀的这段期间,走水路尽快打到静海军治所交州,所以并没有采纳建议,所以也就难免落得个大败而归的下场。
可是从决议发兵吞并静海军伊始,虽然李天衢深处于汴京皇宫当中,便早已料定己方舟师打到白藤江口之时,以吴权为代表的交趾将领,有极大概率会做如此计划,又怎么可能还会着了对方的道?
第1208章 识破计谋,正面对决,你就输定了
既然远在千里之外,李天衢也并没有试图对南征的水陆军将领处处指手划脚,去规定那些行家又该如何打仗……只不过出征前夕,还是经过传诏提醒一番,务必要注意静海军熟知占据地利,想必会在白藤江口那等水路要隘另作部署。稳扎稳打,也不必急攻冒进,须考察清楚那边潮汐涨退、地形水势等情况。
正史线中的刘(上龙下天)急于经由白藤江口杀至静海军中枢所在交州,所以他对麾下臣子多用向导,持重缓进的提议充耳不闻,所以落得个大败亏输的下场;然而如今魏朝皇帝刻意要嘱咐的言语,征讨静海军的水军将领自然不能当做耳旁风。
何况眼下统领魏朝舟师打头阵的柴克宏虽然为人很佛系,不争不抢,按原本的轨迹虽为将门子,却因口不言兵,从来不主动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对打理家业也不,故而多年未得升迁。就算领受闲职,每天该吃吃、该喝喝,与宾客饮酒,过得那叫一个潇洒……可是他一旦身担重任,便会是见危用命、临难忘生,用兵时头脑极为清醒的名将之才。
现在他老子柴再用也尚还在世,年事已高,自然盼着自己的儿子尽可能建功扬名。不能在家躺平的柴克宏奉旨出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也是分毫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