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楚国开国君王马殷的其他子嗣……李天衢记得其中仅有马希杲还算有出息,按史载轨迹他再年长几岁后,先后治理桂州、朗州,而甚得当地百姓推崇……可是正因为马希杲深得人心,却也引起了马希范的猜忌,也意识到自己处境的马希杲遂称疾求归,表态愿意交割地方军政权势,但马希范对自己的亲兄弟还真能下狠手,便遣医以探病的名义将其毒杀。
按说马殷那三十多个儿子当中,就算良萎不齐,可是按概率上来讲,应该也能选出一个从能力上、秉性上而言,适合继承国主之位的人选。
然而嫡长子马希振长而贤能,但到底没有一国英主的魄力与雄心,嗣君的位子争不过他二弟马希声,便辞官做了道士。魏朝将楚国马家宗室子一股脑押解至汴京,也没忘了他这个已经了却尘缘的道士,按朝廷的安置,再让马希振离开湘楚之地换处指定的山门道观,也由得他继续修道;马希杲懂得治政抚民之道,这反而会激起他兄长马希范的杀心,按后世的话来讲,马殷这些子嗣妥妥的劣币驱逐良币,那剩下的马氏宗室子还能有几个好鸟?
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等按史载参与楚国“众驹争槽”事件的马殷子嗣,要么迂懦软弱,要么凶狠残忍、荒淫无道,也都是一个赛着一个的混蛋。不过当他们被剥除王国宗室子的身份,再也没有父亲留下的权势与名分可以倚仗,一个个娇生惯养长大,恐怕现在与寻常贩夫走卒相较都有所不如。李天衢心想就算他们其中有人仍然试图复辟,也是有那心却没那能力,注定无法得逞。
那么索性按唐朝时的市坊制,择地划出一坊,出入受严格管控……就将这些马家子嗣与家眷,连同马希声、马希范一并都安置在一处相当于后世的大杂院当中。
如此一来,他们终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恐怕其中也会有不少人,会被马希声、马希范那两个兄长之间的冲突所波及,就在朝廷所就选定的大院中重演一出群驹内斗的好戏。那就再熬一段时日,且看还有几人仍能留得一条命在,便由得他们以后做个平民百姓吧……
而楚国这边一路顺风顺水,马希范与马家宗室子也都在被押往汴京的途中,全境疆土便已由魏朝兼并……可是派遣往吴越国的使臣也已返程归来,李天衢听他禀奏,寻思果然要吞并吴越国,到底还是不能如覆灭楚国这般不费吹灰之力了……
第1173章 臣等还愿死战,大王不可投降!
“臣至杭州钱塘面见吴越王,奉陛下诏谕宣其赴京朝觐,可吴越宿将顾全武、杜建徽当场怒起,称吴越向来以藩属臣子的身份忠效陛下,魏朝也合当以仁主之礼相待……可陛下无端宣召,说是钦赐高官要爵,也必然是打算将吴越王强留在汴京,而要侵吞侍奉上国从无不恭之处的吴越国治下疆土。
吴越王则先是安抚住顾全武、杜建徽等反应极为强烈的宿臣,沉思许久,并未表态,只是安置微臣于驿馆暂住,他们君臣也必然还会再商议一番……只是不出数日光景,吴越王再召臣去相会,便以年事已高,近日又有故疾发作,实在不堪舟车劳顿为由,不能奉诏入京,还说深感惶恐,乞望陛下谅解。”
听过从吴越返程回来的使臣报说,李天衢微微颔首,也不住长叹了一口气。吴越王钱镠回复得虽然客气,然而却也是柔中带刚,他的意思也十分明显,我名义上虽然奉魏帝为主,以藩篱臣子自居。但是你如果强行要召我离开自己的地盘,赶赴汴京,而身陷任人捏圆搓扁的处境当中……那也是不可能的。
李天衢自知宣召钱镠赴京,也可说是图穷匕见,已经暴露出要吞并吴越国的意图。如今双方由最为和睦的宗主臣属关系,也已开始急剧恶化,吴越方面的神经必然会立刻紧绷起来,严防魏军侵袭。
换位思考,钱镠虽然谨事中原王朝,按史载线临终时留下家训遗命,告诫他的那一众子嗣若是以后大势难违,据地一方的君主王位也莫要强求,便趁势归附降从了正朔便是……可他亲手打下来的江山社稷还没传过一代,如果不做任何抵抗便将基业拱手让人,钱镠或多或少,也必然不会甘心。
何况还有钱镠麾下首席猛将,身为吴越军中流砥柱的顾全武;以及以杜建徽为首的兄弟三人,分掌御外、治内、往来经度等要职,在吴越国地位尊崇、权力极大。钱镠也不能辜负了他的这些出生入死协力打江山的老部下,所以他还是不可一味的退让下去。
如果有的选,李天衢也不想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兼并吴越国……其实自钱镠建国以后,也不能免俗,他对中原王朝称臣,对内则改府署为朝廷,设置丞相、侍郎等百官职务,一切制度,也都是按照皇帝的规格。
但是李天衢也并没有如同对付马希范的手段一般,直接以僭越逾制的名义出兵讨伐,而先是试图好说好商量,尝试能否将他直接招至汴京……对付殃民昏君、残暴军阀就算霸道阴狠些也都无妨,不过对待这个有长者仁君之风的吴越开国君王,还是要尽可能的给与其尊重。